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

摘要 【摘要】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又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叛逆心理已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极易走入歧途。所以,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DOI
作者刘从敏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2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

刘从敏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博雅高级中学 222100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同时,他们又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叛逆心理已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极易走入歧途。所以,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心理教育;高中生;良好行为;塑造

一、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塑造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人们的健康进行了三个方向的定义,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是否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性。而对高中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问题,并对他们的全面素质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当学生正处在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若是我们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将会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具有与知识学习同样重要的作用。基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就要求有关的高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高中心理教育塑造高中生良好行为的策略

(一)借助示范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示范法指的是教师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征,向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并引导他们进行模仿,以促进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这些榜样,最主要的应该是教师本身,其次也可以是教材中涉及的伟人、英雄人物和科学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自觉遵守学习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无故迟到、缺课,勤勉工作,自觉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以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塑造其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到和善温顺,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不徇私这也是树立教师威信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引导启发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最后,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都能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也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良好行为的养成。

(二)加强学生共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引领

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利他行为,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所以,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积极的情绪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个体优良的思想品德,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强化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应变能力,让个体可以更好地面对各种现实情况,这是一种难得的心理资源,它可以为个体的长期发展,以及未来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在心理教育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拥有积极的情感,将“爱”作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辅助学生的学习,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将积极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比如,在展开心理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的心情轻松。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师的积极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除此之外,在教育过程中,表扬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称赞学生热爱学习的态度,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从而提升心理教育的实效。教师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育方法,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丰富学生的共情体验。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置情境,对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共情,从而提升学生对情景事件的敏感度,让高中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他人着想,记住他人的贡献,从而激发出学生的道德动机,产生更多的利他行为,进而推动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利他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理性看待问题学生,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心理敏感、脆弱,有的学生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为了发泄内心的压抑,通过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了出来。针对这些具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给予其相应的关注。由于问题学生的心理感染快、负面影响大、消极后果多,容易使得同学反感厌弃、家长心灰意冷,也让教师感到头疼,甚至是束手无策、无法招架。然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作为教师都不能放弃他们,接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所以,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接纳他们,不能因为教育难度大,就放任不管。笔者认为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将问题学生称作“朽木”和“顽石”,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常以消极的心态去对抗教师的教育,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增加了心理教育的难度。对此,对犯错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而要采用“迂回”的柔和方式,不妨先从嘘寒问暖开始,以此化解学生的防御心理,使其相信老师是真诚帮助他们。在学生给予了教师足够信任的同时,教师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经历以及所存在的矛盾心理等信息。在全面把握各种情况后,教师再进行分析,制定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此外,高中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看待事情存在片面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看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三观之后,遇到问题,能够正确地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也能够客观地发掘自身优缺点从而认真对待自身的各种行为,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高中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把握这一教育契机,利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进行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的效能,为高中生的良好行为塑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钰彬. 浅谈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J]. 魅力中国, 2018.

[2]许伟军. 浅论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J]. 赤子, 2019.

[3]徐红纤. 高中心理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的塑造[J]. 亚太教育, 2021(13):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