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真实的语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运用语言,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并从学习兴趣、思维拓展、语言运用等维度评估了其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DOI
作者沈玉平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2期
出版日期2024-06-2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沈玉平

单位:无为市实验小学城西校区   邮编:238300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真实的语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运用语言,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展了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并从学习兴趣、思维拓展、语言运用等维度评估了其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任务教学法凸显了诸多优势,值得教师深入探索与实践。首先,任务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任务教学法以真实的语境和任务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投入到具体任务中时,能够切身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学习动机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了更为牢固的知识技能。其次,任务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任务教学法摒弃了知识点的机械式训练,转而聚焦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建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培养了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同时,任务的开放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造的平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任务实践中得以充分激发,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任务教学法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实现了师生关系的优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任务教学中,教师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教师不再对学生灌输现成的答案,而是精心设计任务情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助合作。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课堂效率因此显著提升。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最终完成既定任务,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首先,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应深入分析课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基础,进而设计难度适中、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任务。其次,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多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加强过程性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优化策略。最后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围绕任务目标设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进一步巩固语言知识技能。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首先,教师播放动画视频,引出"精卫填海"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继而设置任务——"小小记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发表个人感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释疑解难,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精卫形象的塑造特点,感悟精卫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品质。接下来,学生开展"我是小小记者"的角色扮演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进行复述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给予积极的评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并布置延伸任务"演一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故事剧,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任务设计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读写听说等语言技能得以综合训练,语文核心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评估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表明,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阅读动机。而任务型教学以趣味性、挑战性的任务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持续阅读的内驱力。此外,阅读任务的开放性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同于传统阅读教学中"唯一答案"的局限性,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散思维、创新思路,在同伴协作中碰撞思想火花,实现认知视野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任务型教学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在阐述观点、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恰当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口头报告、写作等方式呈现任务成果,在输出中实现了语言知识的内化,促进了读写听说等语言技能的综合发展。

当然,任务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自主探究意识;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现象;教师的任务设计与指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优化,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任务型学习策略,推动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实现能力提升。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真实的语境和任务,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合作阅读的热情,拓展了思维空间,为语言运用提供了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任务型教学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推广,以培养新时代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建构与迁移,提升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结论:任务型教学法立足学生主体地位,以真实任务为驱动,转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合作学习的内驱力。在实践层面,教师应从选材、任务设计、呈现方式、评价反思等环节着手,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探究空间。任务型教学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拓展思维视野、促进语言运用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推广,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真珠. 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读与写,2020,17(21):132-133.

[2] 金翠英. 探究任务型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可行性[J]. 中外交流,2018(46):26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