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在新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初中数学教学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革,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了重要的实践研究。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探究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DOI
作者吕吉波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1月2期
出版日期2024-04-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吕吉波

昭阳区第二中学

摘要:在新一阶段的教育改革中,初中数学教学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革,如何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了重要的实践研究。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探究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教学实践

新课改下明确指出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互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构建,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等核心素养。因此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实践研究。

一、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利用课堂的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理念领导教学,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来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明确学生个体间的需求差异,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

二)教学模式固化单一

作为青少年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将兴趣作为内驱力来进行学习而数学的学科特点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初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固化,教师教学思想滞后等问题。对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认知不深入,尚未转变滞后思想,采用的教学模式固化单一, 没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也不重视单元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模式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路径

一)利用微课,提升课堂导入效果

在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常常会遇到学生难以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的问题。即便教师一再提醒,很多学生还是难以集中精力。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使其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解决课前状态不佳的问题。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溶洞探险的短视频。这个视频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专注度。当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问题:“溶洞内部的温度是恒定的,大约在20度。但随着探险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不同区域的气温是有所差异的。如何用数学方式描述这种差异呢?”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告诉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将掌握描述气温变化的一元不等式。这种课堂导入方式既新颖又有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新颖、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吸引力。

例如,在教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小小统计师”的实践活动。通过模拟一个实际场景,如学校运动会的数据统计,让学生扮演统计师的角色,利用电子表格软件收集、整理和分析比赛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还能通过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更深入地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

(三)加强生活链接,体验数学的应用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论是购物时的计算、建筑的设计还是科学的探索,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教版内容同样与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建筑问题。许多建筑物都采用了三角形结构,如桥梁、房屋等。这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比如,学习“概率初步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彩票问题。通过计算彩票中奖的概率,学生可以了解到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四)通过小组合作,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这种方式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机械学习状态,甚至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又难懂”的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亲身体验数学的魅力。小组合作教学法正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成果作为评价依据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化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例题展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 我们是否可以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2. 如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索答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避免传统“灌输”式教学对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影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团队协作和交流,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根据双减政策要求,设计个性化分层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高效的作业目标,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作业量和作业难度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主要方面。通过合理安排每道题的知识点,降低作业量的同时提升质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将更多的基本练习放在A层作业;对于中等生,应选择一些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作为B层作业;对于学优生,应布置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变式证明的练习,作为C层作业。以反比例函数为例:已知反比例函数 y = k/x (k ≠ 0),要求分析函数的性质。作业设计时,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难度逐渐增加。

A层:判断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否经过第一,三象限或第二、四象限;

B层:求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

C层: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A层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基本理解;B层作业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k值,判断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C层作业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包括增减性等。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核心素养,构建好高效课堂。在当前时代的背景下,单纯的讲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数学教学的需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更是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等方法,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体现差异化,确保课堂教学的成效。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徒宽林.初中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初中生(初中版),2020(12):7-9.
  2. 蒋菲菲.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1):3.
  3. 王琳.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2):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