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研究
李晓成
宁夏固原市泾源高级中学 756400
基金项目:此文为2021年立项的宁夏第六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学科教学中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研究——以泾源高级中学推进“三进”工作为例”,课题编号:JXKT-LS-06-043。
摘 要:课程思政是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在课程思政的导向下,教师的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的目标更加长远。基于此,对生物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生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起到借鉴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当下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新要求,而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是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1】。教师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最基本的要求。
一、 课程思政意识的树立
通过调查发现,在高考利益驱使下,学科教师重知识传播轻学科育人,存在课程思政意识不高,学科育人理念欠佳。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承担着传播知识、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实施和推进课程育人的核心力量,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课程思政意识,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
(一) 树立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总要求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表述,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三全”育人的提出都对人才培养途径提出了总要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课程思政。生物教师只有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才能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步调一致,才能与其他学科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同向同行。
(二) 树立课程思政是课程性质决定的意识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2】。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许多生命哲学、科学思维、辨证思想、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素材。这些独特的育人素材是课程思政非常好的载体,为课程育人奠定了基础。生物教师要树立用好生物学课程独特育人素材的意识,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3】。
(三) 树立课程思政是学生发展需求的意识
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发现,高中阶段的教师课程育人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思政元素是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因此,学科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
(一)以热点事件为载体,挖掘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
高中阶段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较高,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事件中隐藏着较多的课程思政元素,若能挖掘提取,是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这些热点事件大多都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具体分析、高度提炼,将思政元素同生物学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精神情操和文化素养,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如表一,对2021至2022年和生物学相关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以不同的思政角度,从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中提取课程思政元素,并进行了思政实践。实践证明,以热点事件为载体,挖掘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时,需注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要立足学生需求,有的放矢。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由于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生所受教育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时要本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地学生的思政元素。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并配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合理化延伸,而不是一味地发掘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要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俱进。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事件关注度较高,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关注角度,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利用,这样才能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做到课程育人的目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所以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至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发掘思政教育内容,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思想,并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于生活,以此来提高生物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第三,要找准角度和深度,科学系统。在以热点事件为载体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时,一方面要以课程思政为总要求,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角度提取思政元素,用好热点事件进行课程思政而非讲述热点事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不宜将热点事件分析的过于深奥,能起到思政作用即可。准确把握从与生物学相关热点事件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角度和深度,才能科学系统的处理好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
第四,要把握学科协同,同向育人。课程思政倡导的是在学科课程中自然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各个学科的协同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更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以热点事件为载体,挖掘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并且要实现有效融合,让各学科能够相互辅助,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立体的思维结构,促使学生能够在各学科的相互促进下,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的育人格局【4】。
相关的热点事件 |
切入角度 |
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及挖掘的思政元素 |
缅怀袁隆平院士及杂交水稻的研究 |
一生致力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
杂交实验教学中:价值教育、国情教育 |
科学家的使命 |
孟德尔杂交实验教学中:社会责任 |
|
神舟十三号凯旋 |
航天技术衍生出来的航天生物科技 |
基因突变教学中:爱国主义 |
从极少种子到大面积农作物 |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生命哲学 |
|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的发现 |
人体的调节方式教学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
世界首例猪肾、猪心移植到人体 |
动物器官解决人类器官移植短缺问题 |
免疫调节教学中:辨证唯物主义、科学思维 |
中国人工合成淀粉 |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定论被打破 |
光合作用教学:辨证唯物主义 |
2022北京冬奥会 |
运动员在超低温条件下的身体负荷 |
体温调节教学:集体主义、价值教育 |
胰岛素不再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
脂肪组织中产生的第二种分子,有快速地调节血糖作用 |
血糖调节教学中:理想价值 |
首创真正意义的人类全能干细胞 |
人类干细胞的潜在应用 |
克隆教学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
人类干细胞的潜在危险 |
克隆教学中:科学伦理、法制思想 |
|
老坛酸菜 |
老坛酸菜没有用坛,而用的是土坑 |
无氧呼吸(发酵)教学中: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
|
已知是阳性故意隐瞒行程 |
病毒知识教学中:法制思想、社会公德 |
全国一心抗疫情 |
免疫相关知识教学:生命观念、美德教育 |
表一:2021-2022和生物学相关的热点事件中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
(二) 以生物学教材为载体,挖掘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
教材是传授知识、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在挖掘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必能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如表二:以《分子与细胞》为例,从相关联的生物学知识或事件中挖掘出一定的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必须坚持价值导向原则。挖掘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必须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必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当中不仅仅要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同时要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挖掘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让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的实际作用和学习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的认知,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念。
第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生物学教材是生物学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素材之一,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是该学科的专业知识,而非思政内容。所以,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则应挖尽挖,没有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或思政教育意义欠佳的内容,不能死板硬套,更不能强行地为了思政而思政, 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理性原则。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未经科学梳理与理性选择的思政元素,不仅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甚至还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挖掘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时,不仅要加工梳理,还要以科学的态度选择与应用。那么基于这一教学原则,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将教材内所包含和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发展观,能够科学客观的看待生物知识和生物内容。
章节标题 |
相关联的专业知识或事例 |
相关联的思政元素 |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1 章 走近细胞 |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
科学精神 |
水华和赤潮现象 |
生态文明 |
|
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 |
辨证思想 |
|
采挖发菜与动植物保护 |
法制意识 |
|
酵母染色体的合成 |
文化自信、科学精神 |
|
第2 章 组成细胞 的分子 |
摄入食盐过多或过少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
辨证思想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
文化自信 |
|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 |
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
|
DNA指纹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用途 |
科学精神 |
|
第3 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
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的探索 |
科学精神 |
细胞器等细胞结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
科学精神、公民素养 |
|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 |
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
|
克隆技术的法律政策和人类态度 |
全球视野、科学伦理、法制意识 |
|
第4 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囊性纤维化原因的发现 |
生命观念、科学精神 |
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 |
科学精神 |
|
阿米巴痢疾的预防 |
生命观念 |
|
膜蛋白研究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
科学精神、公民素养 |
|
第5 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
科学精神、公民素养 |
我国古代人们对酶的应用 |
文化自信 |
|
酶为生活添姿彩 |
科学精神、生态文明 |
|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
科学精神 |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碳平衡 |
生态文明 |
|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
细胞增殖与传统道家哲学观 |
文化自信 |
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 |
辨证思想、科学精神 |
|
骨髓移植和中华骨髓库 |
文化自信、政治认同 |
|
细胞衰老的原因 |
辨证思想 |
|
社会老龄化与关爱老年人 |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
|
病理科医生 |
职业认同、社会责任 |
表二: 《分子与细胞》【5】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学生精神力量、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尤其是思政教育的渗透,更是深深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思政教育与生物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关联内容,意识到落实好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育人的研究与推进中,促使自身课程思政意识的持续提高与课程思政元素的不断挖掘。
参考文献:
[1] 吴佳静,张平,姚焱.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21(29):1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6.
[3] 韩红艳.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及教育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1(3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