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析
丁美恋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聚书小学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布置作业往往是采用漫灌的形式,这样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应当进行分层设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无形中增大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形成影响。教师都要全面地考虑到这些问题,在分层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布置,并和学生达成一致,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实现教学的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分层
布置课后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上仍然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和教师进行讨论,进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之前课后辅导以及线上教育发展非常迅猛,既给学生带来了课后辅导的压力,也给家长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在近年提出的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更好地优化对于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课后作业的质量。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双减下如何落实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管理展开论述。
1、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提出双减政策之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校教师更大的压力,教师需要优化设计原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并且做好课后作业的布置。但其实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在双减政策下,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起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针对教学以及作业设计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当前小学教学课后作业布置仍然是统一布置,缺少个性化的措施,学困生的基础得不到巩固,优等生难以实现自我的突破。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分层布置作业中进行解决。
2、双减下落实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与管理策略
2.1线上分层布置作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更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采用线上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利用微信群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在不同的小组里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作业检查和打卡。通过线上的方式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帮助学生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调整,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教师也要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具,一起努力,共同帮助学生进步。比如在乘法的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种分组可以是线上的,通过建立不同的微信群和学生联系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作业。教师要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好这些事情,首先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其次就是分层布置学习作业,对于学困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夯实基础,因此布置的作业会相对基础和简单,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布置的作业要具有挑战性,要让学生不断的突破自己,能够家长的陪同下或者甚至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线上及时给予学生辅导,减轻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也给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带来很多便利。
2.2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学生看来,如果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作业,学生可能会认为教师在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因此教师在设计分层布置课后作业时要首先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教师应当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课后作业完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教师所采取的分层措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层管理,不要让学生对分层布置学习作业产生抵触情绪。比如在加减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讲解加减的运算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练习,根据随堂检验的结果,教师可以作为课后分层设计作业的参考。另外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课上都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内容存在疑问。之后教师可以就分层布置作业的事情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并和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做法。但是教师也要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情绪,对学生做好引导,引导学生可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主动的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更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逐步让学生适应学习节奏,提高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奠定基础的过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学习一些数学方法,建立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框架。通过分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进行巩固拓展和提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避免给学生太大的作业压力。在缺少额辅导机构的课后辅导以后,学校要积极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带领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军. 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研究[J]. 名师在线,2022,(26):20-22.
[2]张继强.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与研究[J]. 新课程,2022,(32):34-35.
[3]陈丽铭. “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 天津教育,2022,(2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