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忠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海河小学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抽象和枯燥。然而,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生活化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生活化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满足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直接兴趣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直观体验。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利用学生的熟悉事物和场景搭建知识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其次,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小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广泛,学生形成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理解、认识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全面、持久、稳定的思维意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数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一些概念和原理可能显得抽象难懂。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桥梁作用,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的新知识获得更加便捷,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在教育过程中,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工具。富有感染力、生动有趣的语言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发挥其简单易懂、富有情趣的优势,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数学运算顺序时,教师可以运用“运算顺序歌”,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左算右算不要糊涂,乘除先算后加减。括号里的先算啊,顺序不错才不会差。”这样的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则,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二)设计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结合教学需求,为学生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的实物,让学生们举例并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到红领巾、三角架、路边标志等。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意义?”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自行车架、高压电线杆支架以及篮球架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因为它们发挥着很好的稳固作用。这样,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单纯理论的存在,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所体现。此外,当涉及“正负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气温相关的问题: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早上气温是-5摄氏度,到了中午气温升高了8摄氏度。请问中午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请计算并解释你的答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将正负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气温变化联系起来,理解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正数表示高于零度的温度。这样的生活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成长阶段,他们对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总是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生动有趣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当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完美结合时,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当学习“升和毫升”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辅助教学。首先展示一小瓶标有500毫升的矿泉水,然后拿出一大瓶重量为5升的矿泉水,让学生直观地比较两者的重量。随后,通过天平秤的对比实验,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5升的矿泉水明显比500毫升的要重。通过此方式,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数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知识,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无处不在。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四)创新生活化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响应“双减”政策,教师应精心设计作业,减少书面作业量,增加实践探究性作业。将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锻炼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长度单位”为例,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形式通常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解答题等。为创新作业形式,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生活化作业:
1.家庭测量:请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如餐桌、椅子、床等,并记录下来。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实地考察,用脚步测量跑道、篮球场等区域的长度,了解实际长度与估计长度的差异。
3.制作图表:要求学生将所测量的物品或区域的长度整理成表格或图表,进行比较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作业更加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结语: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点燃学生兴趣、培养应用能力的关键方法。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抽象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数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生活化教学的可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增添更多色彩。
参考文献:
[1]刘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23,(33):82-84.DOI:10.16704/j.cnki.hxjs.2023.33.025
[2]党新玲.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