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文章探讨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将生活化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课前准备,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合理把握教学节奏,采用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教"和"学"的实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入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
DOI
作者甘平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第2期
出版日期2024-04-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的有效性探究

甘平

鄂州市鄂城区秋林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文章探讨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首先,丰富教学内容,将生活化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课前准备,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合理把握教学节奏,采用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教"和"学"的实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融入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学互动;信息素养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生活感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社会联系紧密的应用性学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师要积极开拓教学素材的来源,将更多的生活化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在讲解数据采集与整理时,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整理自己的学习成绩数据,绘制成长曲线图,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采集天气、股票等社会生活数据,让学生体验数据处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比如学习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活动,让学生自主构思、编程实现一些简单的生活小应用,如记事本、计算器等,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敏锐观察生活,从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找出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改善的地方。通过发现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要融入信息安全、信息伦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提高学生合理利用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信息时代公民。比如在讲解网络知识时,可以讨论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社会热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甄别信息、避免上当受骗,以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二、加强课前准备,为高效课堂做基础

要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前准备环节必不可少。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高中信息技术课文《认识数据》为例,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数据的概念、特点,数据的分类,数据采集与数据预处理的方法等。教师要吃透教学方法,理清知识脉络,明确学习目标。要梳理出重点内容如数据的定义、数据分类及其异同点,数据采集、预处理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备课时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基础等,合理把握教学节奏,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在讲解数据采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由教师讲解数据采集的概念和常用方法,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获取数据的途径,最后再请学生分享讨论结果。通过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据采集方法的理解。又如讲到数据预处理时,教师可先利用实例演示数据清洗、数据集成等预处理的具体操作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对真实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更直观地体验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加深认识与理解

导入环节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利用一些有趣的数据图表,如人口数据图、股票趋势图等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据无处不在。也可以先抛出一些问题,如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快速获取和分析这些数据?由此引出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重要性。生动形象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探究的欲望,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课堂小结的准备,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本节课的内容涉及面较广,需要在课堂最后帮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提炼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如数据的定义与特点、数据的分类、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的步骤等,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三、促进“教”和“学”的实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教",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又要关注"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只有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就"教"的方面而言,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知识点时,要配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现场演示,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讲解数据可视化时,教师可现场演示如何利用Excel等软件绘制各类图表,让学生直观感受可视化的过程和效果。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要及时引入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提问要注重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出多种解决方案。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基础。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的方面而言,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的方式,共同探讨某个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教师还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堂互动。比如利用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就某个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投票,评价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想法,教师可根据反馈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再比如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集思广益,激发创新灵感。

结论: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多方面努力。教师要充分备课,构建知识框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引入最新技术动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努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宁.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1(25):56-57.

[2]许婵.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1(18):39-4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