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学生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融入

摘要 【摘要】二十世纪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创造,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职高音乐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欣赏教学结合起来,利用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人类的智慧,培育人类的感情,使其形成活泼、健康、向上的情感,促进智力、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发展,达到高效率的素质教育。基于此,本文就浅谈一下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学生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融入。
DOI
作者肖平
机构地区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3月第6期
出版日期2024-03-2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学生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融入

肖平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二十世纪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纪,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创造,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职高音乐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欣赏教学结合起来,利用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人类的智慧,培育人类的感情,使其形成活泼、健康、向上的情感,促进智力、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发展,达到高效率的素质教育基于此,本文就浅谈一下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学生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融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高学生;音乐鉴赏

引言:近几年,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职高音乐鉴赏课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又有共同之处,而音乐中蕴含的心理学内容,可以使二者有机地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实践中,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一、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室氛围,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而要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就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职高音乐教学中,活泼、趣味的特征,需要教师要营造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没有威胁的学习氛围,而这首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去接受各种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教室里、教室里的各种意外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稳定的教师更倾向于干扰学生,而情绪稳定的教师则更有利于学生的情绪稳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也是一种无言的心理指导。尊重学生个性的具体体现在:接受,关怀,专心,信任。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营造一个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真正地从思想,情感,行为上,融入到课堂之中,这样就能让学生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在轻松的氛围中求知。

二、建立开放式的课堂,发展学生的个性

音乐鉴赏教学是一种多维的心理体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鼓励他们以特有的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探讨音乐美的表现形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音乐意象,以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形象的把握,注重思维质量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展。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1]

例如,以“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为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情景,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觉与体验,与这一音乐审美意象产生共鸣,也就是“共情”的审美反应。在这样的语境下,学生必然会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审美客体上,并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和趣味,赋予生活的活力和趣味,并因此而即兴发挥。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各种感情,以情激情,以情动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行为、语言、绘画和表演等手段,来表现和创造美,从而达到美的目的和目的。

三、以乐动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口水歌在短视频的影响下迅速走红,但在音乐方面,其艺术水平还没有得到证实。在职高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旋律优美的歌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沉浸在一种强烈的音乐气氛中,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歌曲欣赏和讲解相结合,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含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提高音乐的美感。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体会到音乐之美和人生之美,又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外国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彼得与狼》这首歌的音乐特征和创作背景,接着播放《彼得与狼》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氛围。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乐器的音色,让学生猜出这些乐器的名字和音乐特征,并从这些乐器的作用和作用等几个角度来探索这些乐器的作用。接下来,教师出示《彼得与狼》的人物卡,引导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乐器和人物搭配起来,并说明原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彼得,其他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动物角色,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根据剧情、乐曲的变化,进行即兴创作。然后,鼓励学生一起探讨每个角色在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勇敢、悲伤等情绪,并让他们了解音乐对人物情绪的影响以及剧情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鼓励学生学习这些优秀品质。

四、丰富音乐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一种简单的乐器,一起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这种要求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改变了以往少数人参加,多数人观看的情况。其次,学校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卡拉 OK比赛、体操比赛、器乐合奏、音乐鉴赏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并与少先队和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进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走出去就是在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上,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政府、教育局等单位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请进来就是邀请音乐院校、指导学校等机构的文艺骨干到学校进行教学,面对面地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加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他们的音乐实践技能,培养学生活泼的性格,让学生勇于在公共场合展现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消除自卑、孤僻、害羞等不良情绪。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感,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在职高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其融入到音乐课的教学之中,就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静婧,陈亚琦.高中音乐鉴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高考.2020(26):12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