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王香燕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大洲完全小学 湖南省衡阳市 421461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师需要有机整合语文课程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其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而且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本文将遵循语文学科教学规律,深入探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措施,以期为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特点,其与语文这门内涵丰富的人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当代社会,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能否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科融合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从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入手,拓宽融合小学语文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融优秀传统文化于汉字教学,帮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字是语文的基础,学习汉字是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世界的第一步。因此,教师需要从汉字文化着手,将优秀传统文化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其一,教师可以引入《说文解字》、《尔雅》等传统文化典籍,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体会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其二,教师充分需要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汉字变得活灵活现,使学生直观且深入地感受到以汉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金木水火土》为例,在引导学生进行汉字学习时,教师需要从书写指导和音义分析入手,使学生在掌握汉字读音、书写、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写字如做人这一道理。首先,在切入正题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苍颉造字、五行相生相克的故事,并提出为什么汉字是四四方方的、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有什么好处等问题。其次,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趣味性较强的名人与汉字的故事以及汉字的演变,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汉字学习任务。
二、融优秀传统文化于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阅读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教师需要以阅读教学目标为引导,构建阅读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良好教学体系。首先,诵读是一种传统且重要的读书方式,将学生从默读中解放出来是帮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次,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阅读材料单一、阅读方法陈旧等问题,通过深度挖掘、拓展丰富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守株待兔》为例,在进行寓言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寓言特点、学生学情为依据,帮助学生掌握寓言大意、扫清字词障碍,明白人不可能不劳而获这一道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首先,寓言以细腻明了的笔触讲述意味深长的故事,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阅读寓言能够帮助学生涨知识,明是非。因此,教师需要在重视寓言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诵读、丰富内容等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学生明白诵读的重要性,立下发奋读书的志向。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中西方不同的寓言故事,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融优秀传统文化于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化自信
写作是对知识的重组和输出,以写作教学为切入点,构建识写字、阅读等模块紧密相连的教学体系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融合的有效措施。首先,教师摒弃单刀直入的写作导入方式,为学生营造文化气息浓厚的写作情境。其次,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需要紧扣写作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跨学科融合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联系在一起,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以《写读后感》为例,教师需要紧扣引导学生进行广泛且深入的阅读、清楚具体的表述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重点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方位地渗透到写作教学之中。一方面,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使学生体会到古人的读书心得,以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另一方面,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是进行有效的阅读。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书单,还需要向学生展示古人的必备书单,使学生明白读书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以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创设开启“跨时空阅读之旅”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古今进行写作,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浸润。
四、融优秀传统文化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文化传承体验
语文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的综合性学科,进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深化。因此,教师需要秉持“学思践悟,以行促知”的理念,以传统节日、传统文学、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在紧密联系课内课外两大阵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端午粽》为例,教师需要秉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课堂实践活动。例如,在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课文朗读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一说端午节的来源,谈一谈端午节的习俗。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补充讲述屈原的故事,初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端午节为主题,完成端午节采风、制作手抄报、合作包粽子等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端午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性学科,促进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文化自信视域,从识写字、阅读、写作、实践等多个模块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以更好地落实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惠环.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下旬),2024(06):34-36.
[2]徐养武.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