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实效

摘要 【摘要】摘要:班级是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元,它也是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班级文化、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大的影响。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因此,他们的性格、能力、行为习惯、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都会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作为班级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有明确规定:“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
DOI
作者姚新蓓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 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1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浅谈如何增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实效

姚新蓓   

河南省洛阳市第七高级中学  471000

摘要:班级是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元,它也是引导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班级文化、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大的影响。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因此,他们的性格、能力、行为习惯、人生态度、价值观等的形成都会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作为班级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和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有明确规定:“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做好学生的生活导师”。所以,在高中教育中,关注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对于提高高中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这一现状,文章就如何提高中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实效

一、创新班级管理观念

教师观念的形成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工作具有重复性,每天面对同样的学生和班级环境,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固定的方式接受事物,不愿意改变。因此,教师改进班级管理,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

面对班级管理的对象,教师要树立发展的学生观。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因此,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的发展存在暂时性落后,就给学生贴上“落后”的标签。教师需要及时地察觉学生的发展变化,从而制定出适宜的管理策略。同时,班级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为学生制定的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规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调整,使得班级管理目标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保持耐心,静待花开。

面对班级管理,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学生之间在年龄、生理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熟悉每个孩子,了解他们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并能结合这些特点,就能因人而异实施班级管理措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例如,在班主任工作中,学困生改造工作历来是难点,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将其当作"顽石“,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常以消极的心态去抗拒老师的教育,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所以班主任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不应将其视为"眼中钉"。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对错误的严加斥责,而在于以平和的态度探求其学困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第二,沟通时,教师不要单刀直入,列举各种"罪状",而要采取"迂回"的柔和方式,不妨先从嘘寒问暖开始,以此化解其防御心理,使他相信老师是真诚地帮助他。第三,班主任要发掘其积极因素,给予认可,指导做人的道理,寄予殷切的期望,提升其认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有些学困生的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难以短时间纠正和改变。为此,班主任的个别谈话要多次进行,要有思想准备,耐心而反复教导。并根据每次谈话记录,及时写下管理笔记,反思自身的经验教训,以减少学生犯错的次数。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与班级被动管理相比,自主管理可以以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为依据,制定适合个体自身的管理方式,发掘自身的价值,激发自身潜力,实现自我发展。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激发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行为的变化,都是由于意识的变化而产生的。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只有当学生自身认识到了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他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比如:主动学习,积极遵守班级制度,主动约束自我,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提升综合素质等。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光有想法是不行的,必须付诸于行动。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之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入手。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不断的积累,才能让学生的能力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班内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自主管理能力形成的早期阶段,学生要完全自主地组织、策划、管理并对整个活动负责,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班主任可以对此进行适当的辅助、引导和协调。当学生有了独立准备活动的能力之后,班主任就可以将权力下放,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机会,让其锻炼自主管理的能力。三是培养自主管理的良好习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坚持做,你就是赢家”,可以看出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到底,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的一部分。当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形成了自产管理的习惯,它不但会对每个学生都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且还会把这个好习惯辐射到整个班级。班主任还可以从班级事务中抽身,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班级发展上。另外,当学生形成了自主管理的习惯后,其正面效应将会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并使其终生受用。

三、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联系

家庭与学校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场所,而学生则是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二者合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家校需要经常性的互动与交流,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各种状况。交互性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过程,而非一个层面的单向传递。也就是:家长需要主动、积极地向班主任询问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表现,而不是被动地等班主任单方面地告诉他们;班主任也需要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这样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正确的引导。家校互动可从如下方面开展:一是家长进校“讲学”。家长从事着不同职业,有着不同专长。充分利用家长的有利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宽度。另外,家长进校“讲学”还能使家长扮演教师角色,体验并理解教师工作,换位思考促使家校沟通更顺畅。二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为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会组织各种团体活动。透过参加校内各项活动,可增进家校的良性沟通、互动,藉此对学校各个方面有更多的认识,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三是设置家长接待日。为了使家长对学校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学校可设置家长接待日。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人员商讨并确定接待人数、时间、地点等内容。总之,家庭与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创造家校互动交流的机会、平台,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美好环境、条件,保障孩子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玲.浅谈高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开展班级管理工作[J].高考,2023(04):86-88.

[2]张品一.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探索[J].求知导刊,2022(34):122-124.

[3]蔺龙飞.高中班主任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J].基础教育论坛,2022(25):111-11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