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巷文化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
刘晨 高朝静
德阳市旌阳区实验幼儿园
摘要:本研究以幼儿园生活化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估为核心,结合园所地理位置,聚焦于将街巷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并学习本土文化,并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为幼儿园园本课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街巷文化;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效果评估
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生活化课程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我园是市区内建园最早的公办园所,地处老城区中心地段,市井街巷文化氛围浓厚,生活场景多样,资源优势突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街巷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幼儿园园本课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街巷文化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则
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设计中,需要遵循几个重要原则,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吸引力。首先是生活化原则,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应紧密围绕幼儿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展开,比如他们每天走过的街巷、看到的景象等。通过以街巷文化为主题,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整合性原则也至关重要。街巷文化涉及历史、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到课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幼儿们更全面地了解街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在介绍街巷历史的同时,可以穿插讲述相关的民俗故事和艺术作品,让幼儿们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感受街巷文化的魅力。实践性原则是确保课程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关键。通过组织幼儿们实地参观街巷、观察街巷中的事物、动手制作与街巷相关的手工艺品等活动,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街巷文化,提升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设计
1.街巷历史探寻
课程设计首先要关注街巷历史的探寻。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亲身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巷,直观感受街巷的古老韵味,了解街巷的发展历程和蕴含的历史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措施:首先,选择适合幼儿参观的历史街巷。这些街巷应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建筑物保存完好,且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在参观前,教师要对街巷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和问题,以便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其次,制定详细的参观计划。包括确定参观时间、路线和重点观察对象。教师可以与街巷管理部门或当地居民沟通,了解街巷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名人轶事等,以便向幼儿介绍。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体验和感受。可以鼓励幼儿提问,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街巷中的历史痕迹。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幼儿扮演历史人物,模拟街巷中的生活场景,增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最后,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回顾和总结。可以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让幼儿表达他们对街巷历史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民俗风情体验
民俗风情体验是让幼儿深入了解街巷文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引导幼儿参与街巷中的民俗活动,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街巷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对当地的民俗活动进行调研,选择适合幼儿参与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坊,如剪纸、泥塑、糖画等,让幼儿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幼儿园进行表演和互动,让幼儿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除了手工艺制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民间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当地的民俗习惯。例如,踢毽子、滚铁环、跳皮筋等,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街巷文化的乐趣。在民俗风情体验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对民俗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确保活动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3.街巷艺术创作
街巷艺术创作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鼓励幼儿以街巷为主题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创作,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他们对街巷文化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向幼儿展示一些以街巷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等,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然后,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和手工制作工具,让幼儿自由选择创作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创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让艺术创作更加贴近街巷文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到街巷中进行实地写生。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街巷的美感和特色,还能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可以让幼儿向同伴和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增强他们对街巷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课程实施与效果评估
在精心设计的街巷文化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后,我们选取了一所在当地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幼儿园进行课程实施。这所幼儿园不仅有着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还拥有一批积极参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他们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们能够亲身接触和感知街巷文化。在参观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巷时,教师们详细讲解街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幼儿们提问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教师们还结合幼儿们的兴趣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例如,在艺术创作环节,教师们根据幼儿们的创作风格和兴趣点,提供不同材料和创作主题,让幼儿们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施,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幼儿们对街巷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明显提高。他们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街巷的特点和历史背景,还能主动探索和发现街巷中的文化元素,表现出对文化的敏感性和兴趣。其次,在艺术创作方面,幼儿们展现出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他们以街巷为主题,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如描绘街巷风景的画作、手工制作的街巷模型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幼儿们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街巷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此外,家长和教师们对课程实施效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门课程不仅丰富了幼儿们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们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街巷文化的知识,对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教师们也认为,这门课程为幼儿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将街巷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具有显著的教育效果。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建议教师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注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此外,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对街巷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裴佳佳. “育德趣童心”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基于“以文育德”理念的思考[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 (03): 80-82.
[2]樊亚慧. 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 (03): 166-168.
[3]杨辉颖. 扎根泉州本土街巷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实施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 2021, (93): 160-162.
[4]魏鑫茹. 基于老街巷文化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研究[J]. 智力, 2021, (18):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