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

摘要 【摘要】摘要:对祖国的归属感,就是把祖国、民族、自己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促进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抓住教育机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结合历史教材,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DOI
作者雷正群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四川省泸州市蓝田中学校

 雷正群

摘要:对祖国的归属感,就是把祖国、民族、自己变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促进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抓住教育机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结合历史教材,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例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生作为现代社会的新青年,要能够在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引导下,立足教材内容,适当地进行知识延伸,深挖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初中生借助历史课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传播途径之一,也是我国万千英魂以及革命先烈铸就的精神桥梁。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转变思想,以课程教学为根本,为学生展示最真实的历史史实,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得初中学生逐渐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学生。

1.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时代,多种形式、内涵的思想文化借由迅捷的网络渠道而快速传播,给人们,特别是正处于思想塑造阶段的初中生的思想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对标初中生的思政教育也在这个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紧迫、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外部文化思潮开始进一步涌入国门,而国家所面对的文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家文化、民族意识的重要性也显得格外突出。立足以上两方面事实,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力度,带领学生自然地生成、优化对标家国情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使学生正确看待、处理个人、集体以及国家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立足核心素养的角度为增强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执行力注入驱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从某方面来说是对道德与气节的推崇,而这也恰恰是华夏儿女最引以为傲的民族情怀。通过对家国情怀课程教学的渗透,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得以通过更为有力、全面的措施来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品质,使他们在生活当中能够处处彰显自己的个人素质,这一点对于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具有家国情怀的伟大人物都曾经留下了修身养性、治学方面的传说或故事,这些故事可以为学生摆正自我定位、提高自身层次提供必要的灵感、思路和素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成长道路,对课程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补充作用。

2.例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2.1合理设定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是一门必修课,校长、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注重理解和了解历史知识的相关硕士学位要求,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必要性。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并不能起到让学生深入历史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培养家国情怀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也应更新教学观念,着眼于历史教学促进中学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为了更好地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融入到历史课中,首先要制定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

2.2优化历史课堂内容,强化家国情怀素养

要强化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教师需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从教材本身入手,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教学基准,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事件爆发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引导学生完整梳理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影响以及评价,从而有效地切入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文化,使得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史实,实现情感共鸣。另外,针对初中学生对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感兴趣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精心选择相关历史故事,延伸相关的知识内容,渗透家国情怀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例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教师要能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晓其具有时期代表性的新文化作品《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从而转化初中学生的学习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为了优化课程教学质量,让学生从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身上学习优秀精神,教师还可以播放官方认可的影视剧《觉醒年代》,以便更加直观、形象地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3充分借助历史故事,体会家国情怀内涵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对当下学生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教师要为学生讲述那些经过时间沉淀后的历史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透过历史故事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通常情况下,历史故事对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课堂上,教师讲解一些历史故事还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应当重视历史小故事的穿插,既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均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历史故事,同时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挖掘历史故事,听长辈或革命烈士描述历史故事。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就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完成预习任务,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走进生活社区等形式,追寻英雄足迹,找到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做出汇报或讲述故事,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能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结语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教学引导,改变学生的仇视报复性心理,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式,立足教材本身,开发校本课程,设置教学情境,强化家国情怀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具备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3]张玲.浅析“爱的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索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J].考试周刊,2021(34):146-147.

4]袁浚先.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21(12):140-14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