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之扎实词语教学例谈
眉山天府新区高家小学 黄瑛
摘要: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从而真正理解词语的深刻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如何扎实词语教学,笔者从实物演示、角色体验、动作表演、语境启发、借助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辨析比较七种方法进行例谈。
关键词:词语教学 多种方法 灵活扎实
现行小学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编排都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来展开的,相同的语文要素以不同的梯度呈现在小学六年的各个学段,比如理解和运用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新课标对每个学段的要求是这样的: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何让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有机地融于阅读理解中,扎实词语教学,将语文要素的训练落到实处呢?
一、实物演示
低年级儿童的记忆,形象记忆占重要地位,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不能以理性的思维来理解词语,而字词又是抽象的,加上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占主体地位,有意注意不强,自控能力差,贪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久地集中到一起。那么,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性地理解词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中的“渐渐”一词的理解,教师没有直接将词语的意思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性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体会一点儿一点儿的、慢慢的、渐渐的。
二、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它能很快地让学生进入文本,达到“高效”的目的。《从现在开始》是老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对这课中“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语的教学,可以采用角色体验来进行。通过体会情境一:当猫头鹰命令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动物们会怎么说?情境二: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天天熬夜,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教师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了。
三、动作表演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时,我让学生通过做动作配合朗读来体会银杏叶、枫叶飘落时的轻柔美,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的活泼可爱,孩子们一边做这动作一边朗读,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了仿写。
四、语境启发
语文教学中强调语言要联系语言环境,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认识事物特点是整体的、笼统的,感觉、知觉等思维的分化还不够精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水平较低。所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词句训练,有助于对词的理解和识记。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称象》一课中“果然”一词的理解,先是通过朗读,体会果然的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用上果然。
五、借助字典词典
字典词典曾经是我们识字学词的主要学习工具,一年级下册,就要求要教会学生使用字典词典了,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书包里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多起来了,字典词典的身影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很少出现了,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
如在教学《过故人庄》中的“黍”和“轩”这两个词语,对“黍”的理解,我们用第二种方法,“鸡黍”大概意思应该是食物,粮食,我们再来查字典,根据部首查字法,查到“黍”字在新华字典中457 页,解释是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黍子,碾成米称黄米,性粘,可酿酒。我们通过字典验证知道“黍”是黄米的意思。“开轩面场圃”中,“轩”字同学们不清楚它的含义。我们用第一种方法,先查字典。通过部首查字法我们知道 “轩”字在字典552页。字典中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古代一种有围棚的车,第二种是气度不凡,第三种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室。”联系诗句,场圃“打谷场和菜园”,再读读诗句,眼前仿佛出现诗人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的画面。
六、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中的“五彩缤纷”一词时,就可以运用此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课文旁边有个问题泡泡: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是本课语文要素的一个训练点。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画面刺激,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学生的初始理解可能就是颜色多这样肤浅的理解,为了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提出一个问题:秋天的雨把这么多的颜色都给了谁呢?引导学生去勾画,去朗读,去体会,去想象画面,去仿写,再借助多媒体,把多姿多彩的秋天景色,如枫叶、田野、菊花等展示出来,此时,孩子们满脸惊喜,嘴里不住赞叹“哇!嘢!好漂亮啊!”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孩子们会准确说出“五彩缤纷”。
七、辨析比较
辨析比较一直以来都是学习的好方法。课文中,有时受表达的需要,意思相近的词语会在课文的不同地方出现,学生混淆不清,无法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这时,老师就可以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词语的本质特点。
如《普罗米修斯》一课第一自然段中的“决心”和第三自然段“决定”,许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把这两个句子通过PPT展示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朗读句子,体会两个词的区别之处。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的“屹立”一词和“站立”进行辨析,《开国大典》中“挺立”一词和“立着”进行辨析,引导学生去感受五壮士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情,而“站立”“立着”则不具备这样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理解词语意思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桥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扎实做好词语教学,将语文要素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黄菲.浅谈角色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版)2015卷:000期: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