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梅
仁寿县虞丞乡景贤九年制学校
摘要:语文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完成语文学习的同时,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课程体系,也要让更多的学生深刻地懂得语文学习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案,同时也能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情感和纽带。
初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要让学生及时地化解自我的错误思维,能用心爱上所学习的内容。为此,教师要试着通过不同的课程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内在的参与度。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时,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课堂的氛围比较低沉,学生也难以获得参与感。高效的培育需要有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因此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改革要求教师要时刻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不能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充分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篇古文时,就带着学生们进行了延伸学习。众所周知,这篇古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典型性,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是十分有魅力的,为了使学生们能够进一步了解故事背景,也为了加强学生们对于花木兰的认知,笔者就和学生们一起开展了“讨论小课堂”,笔者就本文内容与学生展开了以下探讨:为什么花木兰要替父从军?她又为什么要男扮女装?我们能够从她的身上看到哪些美好的品质?之后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在谈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基本能够将主要内容回答出来,都能够意识到木兰替父从军是因为那个时代不允许女子从军,但是木兰家中无子,父亲身体不好,所以她只能女扮男装;可以在木兰身上学习到孝顺善良、有情有义、不贪权财、吃苦耐劳等等优秀品质。笔者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了延伸,并鼓励学生们能吸收木兰身上的优点,在未来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这样既升华了课堂内容,也加强了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
二、设定目标,引领阅读
在初中阶段,通过精心设定语文阅读学习目标,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阅读导向,进而显著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设定学习目标时应聚焦于以下两个核心点:首先,确保学生能够以普通话为媒介,准确、流畅且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能够系统地掌握文章的主旨,进而掌握精细阅读和默读的技巧。同时,学生还应通过上下文积累,摘录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词句,并精准理解词语的情感色彩,以增强其语文表达能力。其次,着重于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在完成对文本的全面阅读后,学生应能准确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并领悟文章的表达技巧,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学习《大雁归来》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设定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通过阅读,学生应在对比和直接描述法的指导下,感受大雁的美丽,进而理解作者对大雁归来的喜爱之情,从而增强对鸟类的热爱。在细致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能够从多个细节出发,对大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经过深入的研读,学生不仅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深刻内涵和写作背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顺利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激发其思维活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个性评价,提升自信
长期以来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学生形成了差异化、梯度化的语文学习水平,教师若仍旧按照“一视同仁”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评价,则难以兼顾不同水平的真实学习需求,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的局面。基于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客观语文水平、主观个人意愿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科学研判,为学生布置层次化语文学习任务,并结合学生实际表现开展个性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产生更强的获得感、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我首先利用网络视听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优势,为学生直观呈现了一幅网络上流行的三个作家的图片,图片中有莫言、史铁生、余华,以图片为切入点引出了本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之后我将学生分为了若干个梯度化的评价小组,按照三个层级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积累细腻情感语句的识记层级、组织语言书写感悟的运用层级、联结实际拓展训练的创造层级。”在三个层级的评价指引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拥有了较强的学习动力,在各自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进行了适当发散与合理延展,综合阅读评价、写作评价、情感体悟评价、学习态度评价等,对学习过程进行了个性化的评价,有效提振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印证了个性化评价的可行性、优越性。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克服浮躁的学习状态,沿着正确的学习道路去超越自己的极限,又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柯兆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语文课内外,2019(35):92.
[2]刘广平.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1,(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