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长的教育焦虑 ----基于幼小衔接的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带来了家长教育焦虑的复杂化。通过幼小衔接的视角分析可知,教育系统自身存在衔接中的真空地带是导致家长出现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这表明单纯限制资本的介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要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不能将改革的成败寄希望于家长的转变,必须以整体的思维推动学校自身的改革,在明确“幼儿园小学化”所指的基础上,推动小学低年级教学方式的幼儿园化。
DOI
作者蔡文华
出处《中国教师》2022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长的教育焦虑

----基于幼小衔接的分析

蔡文华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幼儿园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带来了家长教育焦虑的复杂化。通过幼小衔接的视角分析可知,教育系统自身存在衔接中的真空地带是导致家长出现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这表明单纯限制资本的介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要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不能将改革的成败寄希望于家长的转变,必须以整体的思维推动学校自身的改革,在明确“幼儿园小学化”所指的基础上,推动小学低年级教学方式的幼儿园化。

[关键词]双减:教育焦虑:幼小街接;家长;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22)02-0073-10

 

“减负”,是中国教育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关注学生负担过重造成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到六七十年代减负与减质并行,再到八九十年代缓解升学压力,进入21世纪之后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减负要求……似乎在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每一步,“减负”始终如影随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出台,减负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简单与复杂: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演变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负担过重尤其是校外培训负担重,是家长教育焦虑向外辐射的结果。面对那些雷人的广告词和宣传语,许多家长难以淡定地面对孩子可能输在起跑线上,总想着在这种情况下该做些什么。不论本人是否具备辅导孩子学业的能力,他们都知道可以向相应的机构寻求更加“专业化”的帮助。于是,英语辅导班、数学辅导班、作文辅导班、口才辅导班、钢琴辅导班、舞蹈辅导班·…你方唱罢我登场,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后时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负担正在不断下移,从学前阶段开始,许多孩子就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培训任务。家长的“作为”,成为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家长教育焦虑不减,这种焦虑一定会通过种种途径转移到学生身上。

“双减”政策发布后,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都被“卷入”到其中,家长从目标和手段两个方面同时感觉到了“失衡”。首先,“双减”力图克服唯分数论取向,要求“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对于习惯了以成绩来衡量孩子学习表现的家长来说,目标似乎一下失去了“准头”。成绩以等级制方式呈现,意味着家长难以从分数的细微变化掌握孩子学习的状况,也难以从直观的比较中判断孩子的学习竞争力。其次,“双减”政策要求“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过去这些是在许多学校里大家“心照不宣”的“惯例”,也是用来提高成绩、实现考试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不仅是学校,连校外培训机构这条路也被“堵”死了。于是,家长失去了在传统“赛道”所依赖的“左膀右臂”。在孩子之间的教育竞争中,家长被推到了最前线,家庭文化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已然“裂缝的蛋”:学段衔接问题

万事开头难。从每一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做起,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段的学习要求,顺利地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形成这一学段良好的印象对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十分重要。然而,在课程设计上,课程标准在学段衔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真空”。

“苍蝇来了”:资本市场的人为放大

幼小课程衔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被教育市场敏感地捕捉到了。既然现有的学制系统没有充分填充这个真空,而这个真空又会对孩子未来能否跻身名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资本市场的介入就显得自然而然了。资本的介入,不仅将培训机构推向前台,而且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首先,以足够吸引眼球的广告语打开市场的大门。一个好的广告语不仅可以让观众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个机构,而且能够带来几个非常现实的效果。

家长与学校:缓解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主体是谁

“双减”政策已然系统性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前提下,幼小衔接中家长教育焦虑问题的破解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二是学校调整自身,填补已然存在的真空。相比之下,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家长身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的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难以依靠”的家长:被塑造的焦虑者

表面看起来,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教育焦虑是家长所持有的情绪体验,而且这种体验表现出极强的个体差异,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教育焦虑更贴近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因为“这些观念和意向并不是我们自己形成的,而是来自外界”坊间一直流传一个说法: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先要读个好的高中;要想读个好的高中,先要读个好的初中;要想读个好的初中,先要读个好的小学;要想读个好的小学,先要读个好的幼儿园……在这样一个升学的链条之中,即便是过了幼小衔接的坎,也不意味着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会同样顺利。如果说能否顺利通过幼小衔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能否上大学才是最终目标,那么向上通道的狭窄,势必导致教育竞争的下移,而竞争的下移,势必带来家长焦虑的向下传导。

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家长的角色。不可否认,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们不能因为有学校的存在就将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然而,承认家长的教育责任与认为家长有能力填补幼小衔接真空是两个不能等同的问题。有多少家长真的熟读《指南》?有多少家长具备开发游戏促进孩子形成数理思维的能力?有多少家长真的可以通读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多少家长能够准确区分孩子是否真的完成了从实物到数概念的转化?绝大多数家长即便在各自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难以真正熟悉幼小衔接的专业领域。我们不可能假设所有家长都毕业于学前教育或者初等教育专业,自然也就不能认为家长具有填补幼小衔接真空的能力。

一方面,对“幼儿园小学化”界定的模糊导致了许多幼儿园该为而不为,想为而不敢为。当幼儿园园长还在纠结让孩子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会不会被扣上“幼儿园小学化”帽子的时候,我们更该反思以往的督导是否存在偏差?这种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无疑给幼儿园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在抱怨幼儿园没有打好基础的同时,是否真的意识到“小学幼儿园化”的必要性?就促进幼小衔接的角度来看,明确该做什么,与明确不该做什么同样重要;明确双方该做什么,比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同样重要。幼儿园以合理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小学转换了抽象、冷冰的面孔,张开了怀抱,孩子们才能真正完成幼小衔接,家长也才不至于怀揣过分的焦虑与担忧向培训机构寻求帮助了。

总体来看,“双减”政策的出台,应是一场系统性改革的起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只不过是管中窥豹之一斑而已。我们必须承认家长的教育焦虑不单是由资本介入所导致的,教育系统自身的问题才是我们更该关心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幼小衔接的问题看开去,以整体性的思路推进系统性改革,才能真正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从而达到“双减”政策所希望的目的与效果。

[参考 文 献]

[1] 黄冲.“双减”会加重家长的教育焦虑吗?[N].中国青年报,2021-09-16(10).

[2] Weber M.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M]. Glencoe: The Free Press,1949.

[3]谢欣荷.“双减”政策后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再进行教育焦虑贩卖?———项以A校外培训机构为个案的教师课堂

话语分析□].教师教育论坛,2021(10):13-16.

[4] [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