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趣味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探索

摘要 【摘要】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学科的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内容更加抽象且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学中不做好有效的教学设计工作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文章联系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提供理论依据。
DOI
作者王海青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3月第6期
出版日期2023-08-0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打造趣味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探索

王海青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明德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学科的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内容更加抽象且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学中不做好有效的教学设计工作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文章联系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对有关教育学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有效策略

引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也说明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本身数学知识就相对抽象,如果教学的方式以说理式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激活,更不用说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做好学生兴趣激活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1]

一、依托游戏教学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游戏的吸引下,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想要知道游戏的结果,这时候学生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在讲解“面积”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一厘米的正方体,在新课开始后讲解完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摆方块’的小游戏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小方块摆放出不同的大小的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有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方块不够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自己摆放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缺少了多少个小方块,学生在探索中逐渐的明白了面积计算公式的原理。并且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对面积的概念理解也更加透彻,通过游戏活动不仅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游戏中还能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生成原理。有效的游戏化教学不仅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实操中让学生能完全吃透学习的内容[2]

二、创设趣味数学课堂教学情景

趣味教学应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通过创造有趣的场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趣味化的生活情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升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3]

比如在《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把“方向与位置”这个概念,用情景进行塑造,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完成学习。虽然学生们经常会接触到位置和方向,但他们并没有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他们的认知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这刺激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少同学都主动举手,表示愿意参加。教师在情景设置中,设置了一个情景背景。如果使用“问路”情景,则要求学生们分别充当“问路者”和“回答者”。这个问路的人,就是一个想要在一座陌生的城市里,想要在自己的酒店里住下来,却找不到酒店的位置。回答他的人,是这座城市的人,对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都比较熟悉。在情景中加入有趣的情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回答的人应使用简洁的语言,运用位置和方向相关的知识,明确的指出路线”。在数学课上,学生们可以轻松地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三、积极组织趣味数学比赛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趣味数学比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竞争意识的作用下,学生们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答。数学知识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而趣味数学比赛则是用有趣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不断的挑战中树立自己的数学信心,激发数学热情。

比如在《生活中的多边形——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中,把兴趣比赛和传统试题相结合,增加试题的难度,使学生在数学上遇到一定的挑战,从而突破了原来的知识框,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多边形面积试题设计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在单一的图形基础上,练习复杂的图形面积解答,使学生体会到挑战的乐趣,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要想得到一个复杂的图形面积,必须要有较好的观察能力,并且要能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图形,然后再进行区域的运算。这对刚刚学习多边形的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为开展趣味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单纯的数字学习会让学生感觉学习知识枯燥乏味,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趣味化的元素,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不一样的体验。如在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故事氛围,在森林中,有各种各样小动物。主要有小狐狸、小花猫、小白兔、小猴子,其中,小猴是森林中的邮递员,每天的主要任务是给小动物们送信,可是有一天小猴子生病了,不能给小动物们送信,接下来我们要选一位同学帮助小猴子给其他小动物送信。摆出不同动物的邮箱,数字会有所不同。其中,小狐狸的是5,小花猫是4,小白兔是3,然后将带有算式的信件发给学生,告诉学生信件上的算式最后的得数是几,信件就投到几号信箱里面。通过这种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效果。

结束语

简言之,教育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且好动,这时候的教学工作必须要能充满趣味性,抓住学生的目光,让学生的注意力跟随教师的节奏深入的数学的学习中,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有所获得,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丽丽.浅析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J].考试周刊,2021(01):75-76.

[2]钱忠进.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家长,2020(36):73-74.

[3]陈江旭.小学数学课堂之趣味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35):70-7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