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很努力却考不好?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吝艺伟
出处《中国教师》2024年16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4-08-30(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为什么孩子很努力却考不好?

吝艺伟

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

 

  一、真努力与“假”收获

兰兰是一个刻苦勤奋的文科生,她几乎每天都第一个到班级,最后一个离开,中午的午饭就用一个简单的面包代替,可以说她已经将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延长到了极限。此外,她上课总能聚精会神地听讲、课后也会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但是在考试中却总是不能取得拔尖的成绩,为此,渐渐地有同学在背地里议论她是“用功不在考试”的代表。

兰兰倒是并不介意同学们的调侃,因为她真的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孩子。她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也经常参加作文比赛并屡获大奖,文字带给了她一些心灵上的慰藉。然后时间久了,她开始惧怕起考试来,产生了严重的考前焦虑情绪,甚至严重到了失眠、焦躁、吃不下饭的程度。

  二、努力为什么没有收获?

我作为文科普通班的班主任深知班里有许多像兰兰这样乖巧努力但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究其原因有三:

   1.基础薄弱,急功近利

普通班的很多孩子基础薄弱,进入高中以后适应期比较漫长,不少学生高二以后才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虽亡羊补牢但无奈底子薄、欠账多,不可能一努力就马上见效。除了兰兰,班级不乏投入大量时间在学习上的孩子,甚至有一个孩子因为书写量过大还得了腱鞘炎,然后进步并不明显,并且考试排名起伏很大。通过了解,这样的孩子往往得失心重,一段时间的付出后如果没有在阶段性检测中见到成果就容易陷入“我都那么刻苦学习了居然还考这么差,我再也不努力了”的心理误区。其实努力没有问题,只是努力的时间还不够久罢了。

 2.方法失当,机械重复

做过老师的应该都有这样一份共鸣感:作业书写最认真、卷面最工整的那批孩子不一定是成绩最好,思维最好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度的服从性,包括服从老师的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服从家长的安排,高强度地参加各式样的补习班。然后“服从”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学习的自主性。此类型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机械地记背层面,缺乏框架式的梳理和融会贯通地理解应用能力,没有进一步地消化吸收。在理科的学习上容易出现老师讲一道会一道的现象,在文科的学习上容易出现不能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调用相关知识点答题等问题。

综上,由于孩子本身知识体系搭建得不够科学完善再加上过度在意家长、老师和同伴的评价,对待考试的得失心比较重,所以考前心态容易失衡,造成成绩不理想。

  三、如何让孩子的努力有收获?

(一)父母的“处变不惊”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中学生是受“同伴效应”影响较大的群体。然而与孩子相处十几年的父母才是陪伴孩子最久、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同伴”。父母不经意间的言谈可能会在孩子心理烙下深深的痕迹。执教以来,我发现拥有钝感力的父母往往能培养出人际关系比较融洽的孩子,而喜欢较真的父母,无形中也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

学校的心理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给每个学生做心理健康测评,测评后会反馈需要关注的名单给班主任。我发现兰兰每次考试前后都会出现巨大的心理波动,所以及时与她的父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她的母亲每次都会把兰兰的成绩与双胞胎妹妹进行横向比较,考试日就是这个家庭的重大节点日,全家人从考试前就开始严阵以待,这种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过度关切给兰兰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于是我召开了一节以“考前焦虑”为主题的班会课,邀请兰兰母亲等其他家长参加。班会课之后,兰兰妈妈深刻地认识到了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和日常的努力,并且开始了思想上的转变。每当兰兰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妈妈总是在一旁耐心倾听,对于学习以外的获奖,妈妈也能慷慨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她经常鼓励兰兰“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去做。只要你尽力了,妈妈就会为你感到骄傲。“我的女儿是非常优秀的”“我女儿有很多闪光点”,这样的话语兰兰觉得即使成绩不理想也不影响自己的在妈妈心中的地位。妈妈爱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成绩。其实孩子真的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父母看待孩子的方式是多元的、不唯成绩论的,那么孩子在考试前也不会陷入过度紧张之中。

 (二)学校的温柔托举

1.持续关注、学法指导

作为班主任,我通过日常的观察确实看到了兰兰的努力和对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决定在平时多和她谈话交流,从学科角度出发,为她提供更合适的学法指导,加大作文及试卷的面批频率,帮助她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教导她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协同其他科任老师,统一思想:不能因为兰兰等其他同学的考试成绩而给她们贴标签,相反,更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付出和进步,落实每个学科的“过程性评价”

2.开拓眼界,创设氛围

为了缓解孩子们的考前焦虑情绪,避免出现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平时的努力不能发挥出来的情况,我打造了一个“以班会课为基点,以午间讲话为横轴,以活动课及日常表彰为辐射面的点线面三结合德育阵地”。

1)以班会课为起点:“与焦虑共处,对自己欣喜”主题班会课

第一个环节:找问题。三组学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示了3种焦虑现实。表演结束班内同学积极发言讨论除此以外还有哪些焦虑情绪,最后总结出几种常见焦虑。

第二个环节:找原因。嘉宾团现场支招,或分享自己战胜焦虑的经历、或讲解过往学生案例、或提供治愈焦虑的小妙招,比如心理老师现场教给学生们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包括冥想和呼吸积极的自我对话、合理的时间安排、寻求帮助和支持等等,帮助学生在考试前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嘉宾团由教师代表(年级主任、班主任、心理老师、学生喜爱的学科老师)以及家长代表组成。

第三个环节:班主任寄语。焦虑是一个伴随生命树始终的正常现象,与焦虑共处,对自己欣喜,对他人友好才是生活的底色。

2)以日常德育活动为线、面辐射蔓延

重视生成性评价,在班级里设立“学有所得”的表彰制度,鼓励学生不仅要追求好成绩,更要关注自己的成长过程。班级“学有所得”之星每周评选一次,每学科2名获奖名额,评奖方式通过课代表推荐及学科老师打分综合评定。

利用每天午间讲话的十分钟请体艺特长生等各类学生进行主题分享包括比赛获奖、读书分享、励志人物、温暖瞬间、班级好人好事等等,强调对学生的正向引领和多样评价。这样的引导让更多的同学坚信自己的潜力,明白成功含义单一地考取高分。

  四、家校共育,助力成长

通过家长的关心和班主任的呵护,兰兰变得更加从容淡定了,她把考试看作是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而不是定义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高三的首考中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踏实沉稳。分数的起伏已经不能轻易地影响孩子们的心情了。

兰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学习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成功需要时间、努力和平和的心态共同铺就。同时,这个故事也在告诉家长和老师们,用情用心地呵护与温暖坚定地陪伴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支持。反之,家长对分数的过度执着,看不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唯成绩论英雄反而会引起孩子成绩的起伏波动。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对于学习本就很努力的孩子而言,家长能够放下成绩执念,客观全面地看待孩子,配合学校老师的要求,多一分云淡风轻,少一分急功利近,或许就是一种最实在的帮助孩子考好的方式。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