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

摘要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的重要性、课堂实践策略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DOI
作者许宇环
机构地区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4年18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4-10-1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

许宇环

成都市新津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的重要性、课堂实践策略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应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思维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则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这不仅能够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将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思维探索来解决问题。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像处理任务,如去除照片中的红眼、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和原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图像处理需求,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应用与思维并重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涉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还涉及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应用等多个方面。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探究,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而通过思维探究,学生则可以在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学习程序设计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编程任务,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开发一个实用的应用程序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实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鼓励实践、支持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应用探究与思维探究相结合的课堂实践

(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与思维的双向探究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这种应用与思维并重的探究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网络信息的搜索与应用这一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探究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网络信息搜索技能,通过关键词检索、布尔逻辑组合等方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还需要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比较和分析,识别出可靠的信息源,并对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设计多层次任务,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设计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注意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任务设计,不仅能够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能够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这一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一个创作校园宣传片的综合性任务。在任务的基础层次上,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能,如图像编辑、音频录制、视频剪辑等,完成一个简单的宣传片创作;在任务的提高层次上,学生还需要考虑宣传片的主题、风格和创意,对多媒体素材进行选择和优化,力求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在任务的拓展层次上,学生还可以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动画、特效、交互等,以提高宣传片的艺术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评价与反馈机制在应用和思维探究中的作用

在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评价与反馈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教师应该重视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设,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

在应用探究的评价中,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探究计划的制定、探究过程的记录、探究结果的呈现等,通过观察、提问、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探究状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成果,如作品的完成度、创新度、实用性等,通过展示、点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思维探究的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探究的经过,总结探究的收获;互评主要是学生之间对彼此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交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师评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专业的评价和指导,针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具体的分析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探究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应用探究和思维探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结合实际案例,设计多层次任务,建立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更为学生未来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通,赵磊.基于设计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21):46-50.

[2]安忠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逆向思维学习模型的应用探究[J].读写算,2022,(20):10-12.

[3]尹彦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3. DOI:10.27729/d.cnki.ggdjs.2023.000360.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