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明确学习目标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将教学评价深度融入学习过程并拓展评价维度与方式,最终实现了“教、学、评”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表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DOI
作者罗小芳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4年22期
出版日期2024-12-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罗小芳

重庆丰都育才中学408200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明确学习目标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将教学评价深度融入学习过程并拓展评价维度与方式,最终实现了“教、学、评”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实践表明,“教学评一体化”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

引言:在新课标改革的浪潮中,初中数学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于初中数学课堂,深入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深度融入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深度融合等策略,构建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生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的教学实践,本研究旨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长的双重提升。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升教学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对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模式强调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需共同明确学习目标,以确保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教师根据经验制定教学计划,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受。然而,“教学评一体化”则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设计,将学生的反馈作为调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为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梳理本章的学习目标,如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大小比较方法、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特别是在1.2.1“有理数的概念”这一小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有理数概念的初步理解,进而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评价环节,如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达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将教学评价深度融入学习过程,拓展评价维度与方式

为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必须对传统评价体系进行革新,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确保评价活动能够紧密伴随学生学习的每一步。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其片面性显而易见,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并实施更为丰富多样的评价机制,打破月考、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局限,将评价真正融入到日常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部分为例,在讲解完1.2.1“有理数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设计包含主观问题的作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还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精准识别教学盲点。此外,1.2.2“数轴”一节教学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准确性和创新性,这种同伴评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促进他们相互学习。

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课堂小测验,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估,了解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掌握程度,并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同时,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如通过家庭作业的反馈,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方法给予评价,为教师提供更多维度的学生信息。此外,设置“本课复习与测试”环节,让学生自评学习成效,识别自己的学习短板,鼓励他们在后续学习中主动寻求改进。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我们不仅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其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促进三者协同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紧密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内,这三者往往各自为营,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评价则作为独立的环节存在,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局限性。然而,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章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评”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在1.1“正数和负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评价的基准。随后,在1.2“有理数及其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如利用1.2.1“有理数的概念”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对有理数理解的程度,并即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概念。

进入1.2.2“数轴”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通过同伴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指正。在1.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环节,通过组织课堂小测验,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每节课后的“本课复习与测试”以及章节末的“本章复习与测试”,都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也是教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通过这样的深度融合,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了一个包含评价、反馈、调整在内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不断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主动寻求进步和提升。评价不仅成为了连接教学与学习的桥梁,还成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提升的关键纽带,既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在新课标背景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深度融入教学评价以及实现“教、学、评”的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构建了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生态,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结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并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花丽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0):6-9.

[2]张涛.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J].新智慧,2024,(19):37-39.

[3]郑碧琼.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0):50-52.

[4]张振宾.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14):51-56.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