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农耕劳动实施路径的探究
楼翠萍
浙江省义乌市黎明湖小学 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实施农耕劳动教育,并将其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之中。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与实践调研,然后分析了当前小学农耕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基于五育融合的农耕劳动实施路径。该路径旨在通过农耕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习惯,还促进其品德修养、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文章最后总结了实施效果与反思,为小学农耕劳动教育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字】五育融合;小学农耕劳动;实施路径;综合素质;教育创新
【正文】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五育融合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农耕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深入剖析五育融合教育政策的核心理念与要求,同时强调农耕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我们通过探索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融合五育理念于农耕劳动教育中,我们力求为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结合五育目标,设计跨学科农耕劳动课程
结合五育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跨学科农耕劳动课程,该课程不仅教授农耕知识,更巧妙融入科学观察植物生长,艺术欣赏自然美景,以及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等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全面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项名为“四季农耕体验”的跨学科课程,该课程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季节变换为主线,融合五育理念。例如,在春季,课程可以聚焦于播种与希望,组织学生到校园农场或附近农田进行实地播种活动。通过亲手翻土、撒种、浇水,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劳动观念和责任感,这是劳育的体现。同时,课程中通过五育融合添加新的元素,让学生测量土地面积、计算种子用量,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智力发展。此外,春季的农耕活动也是户外体育的好时机,学生在阳光下劳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现了体育的价值。在美育方面,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用画笔或相机记录下农耕场景中的自然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最后,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播种任务,学生还能学会沟通协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到五育融合的魅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建立农耕劳动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积极利用校内外丰富资源,包括农场提供实践场地、社区搭建交流平台、家长志愿者贡献专业力量,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农耕劳动教育基地。这一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还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在资源整合方面,我们采取了一个创新性的做法,即与当地的农业科技园区建立深度合作。这个园区不仅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还定期举办农业科普活动和展览。我们组织小学生们前往园区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见证现代农业的魅力。在园区内,学生们不仅能近距离观察高科技农业设施,如智能温室、水培系统等,还能亲手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业实验,如种子发芽实验、土壤酸碱度测试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农业科学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了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我们与园区的科研人员建立了紧密联系,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们开展专题讲座,分享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这些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还让他们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我们成功地将学校的农耕劳动教育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入的学习平台。同时,这也促进了学校与农业科技园区之间的互利共赢,为双方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加强家校沟通,共同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为了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我们高度重视家校沟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家校联系手册、建立微信群等多种沟通渠道,我们积极向家长传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家长成为孩子劳动实践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同时,我们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共同营造一种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着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深化农耕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我们特别注重家校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开展了一项名为“家庭小菜园”的项目。该项目鼓励每个家庭在自家阳台或庭院中开辟一小块土地作为小菜园,由孩子主导,家长辅助,共同种植蔬菜或花卉。学校定期举办“家庭小菜园分享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分享种植过程中的趣事与挑战,以及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还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农耕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农耕小导师”制度,选拔在农耕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经过培训后,他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为其他家庭提供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进一步促进家校社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通过这样的家校合作模式,农耕劳动教育得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生根发芽,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结束语】通过对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农耕劳动实施路径的深入探究,不仅揭示了农耕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从课程设计到资源整合,从家校合作到评价体系构建,每一项对策都紧密围绕五育目标,力求在农耕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展望未来,我们坚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小学农耕劳动教育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贡献更大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琳,田夏彪.“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03):99-103.
[2]汪瑞.“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路径[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3):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