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主游戏背景下幼儿玩具整理的思考
——以大班主题活动“我整理我快乐”为例
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孙凯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后对玩具整理所表现出:不会整理、不愿整理、整理效果不好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在园本课程“亲润”文化体验课程中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游戏体验活动,遵循儿童立场、幸福体验、亲亲润心向光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五大领域有机渗透、家园互动支持配合等措施,帮助幼儿提升玩具整理的能力,解决不愿整理的消极情绪,为幼儿园自主游戏开展提供习惯上的保障,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整理能力 自主游戏
玩,是幼儿的天性。玩具,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伙伴,它能给幼儿带来无穷快乐的同时,也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但是玩后的收玩具规整活动,可不是每位幼儿都乐意做的事情。每当区域活动结束时,每次整理玩具就像打仗一样,看到建构区里横七竖八的框、到处混放的积木,心里真是又烦又气又无奈,只能临时叫几个“救兵”过来帮忙一起整理积木,阿姨也是苦不堪言,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整理上。
一、镜头记录不良整理习惯的表现
开学初班级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听到音乐辉辉迅速的收拾整理,拿起七巧板拼图放进一个木盒子里,东拼拼西拼拼,急得满头大汗还是不能把七巧板拼成完整的一幅图画。音乐马上要完了,只见辉辉胡乱的把所有的拼图都放到了盒子里,盖上盖子塞到了玩具柜上,匆匆忙忙跑去拿椅子了。结果由于不平衡哗啦一声拼图盒全掉在了地上。
镜头二:串珠活动结束后,由于操作的材料较多,豪豪小朋友急于到外面玩,把串了一半的作品一股脑儿扔进了材料盒里,放进去的珠子都没有拆掉,材料盒里的物品杂乱无章,几种珠子混在了一起,还有几个珠子掉到地上了他也不管,匆匆忙忙把材料盒一塞就嬉皮笑脸地冲出了活动室。
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
1.幼儿缺乏良好的整理技巧,这类孩子在整理材料时积极性都很高,主动性强,但整理能力弱、速度较慢,大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该怎么整理?当然整理技巧不好是其中原因之一,孩子想整理但技能没跟上,态度是积极的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把东西整理得快一点,手脚不协调反而把东西撒了一地,延长了收拾时间。
2.幼儿欠缺积极的整理态度,这类孩子会整理但态度不积极,做事三心二意,毛毛糙糙。在区域活动中自觉整理的意识较淡薄,没有养成随拿随放的习惯,游戏中使用过的积木、玩具随手一丢,看到掉在地上的玩具也选择无视。
三、利用创生课程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
(一)在一日活动中的科学渗透
1. 晨谈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准备
为了提高幼儿收拾整理的速度,把物品摆放整齐,应让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制定一致规则,才有利于整理习惯的养成。考虑到入区人员变化较大,不可能人人知晓规则,因此在晨谈时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物品应该怎样收拾?怎样整理建构区各种形状的积木?”等等,孩子们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如:物品从哪拿的放回哪去、建构区里的木头积木有很多形状,如大小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拱形等,可以制作门牌标志贴在柜子和框上,方便根据标志收拾整理。
2. 集体活动提升整理技能
(1)语言活动提升整理思维能力
绘本《我的房间我做主》讲述了狼小小要规划和整理自己的房子,由大到小,由细碎到整齐,由先到后,狼小小井井有条地整理着自己的房间:整理衣橱—整理书柜—整理抽屉—整理书包—整理铅笔盒—整理鞋柜。本书通过诙谐幽默的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学会整理、收纳、清洁,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
(2)科学活动提升整理空间能力
图标是教师教育功力、教育智慧的展现。巧妙地运用图标,利于教师有效开展活动。为了激发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动力,凸显图标的作用,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我们设计了《小动物住楼房》这一数学活动,揭示数字和楼层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自己制作门牌号,为每一框积木建造一个家,让积木住进孩子们制作的房间里。
(3)美术活动提升幼儿乐于整理的情感
制作好了门牌号,再请幼儿来做小小美容师,通过一起讨论把设计好的门牌号进行美化。如按形状美化:把花朵形积木画成花朵形,把糖果形积木画成糖果形等。按轻重美化:把重的积木画在低楼,轻的积木画在高楼。按大小美化:大积木门牌号装饰的大一点,小积木门牌号装饰的小一点。帮助幼儿形成一种物品一个“家”的意识。
(4)音乐活动提升幼儿整理习惯
歌曲《劳动最光荣》旋律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深受幼儿的喜爱。歌词也赞扬了热爱劳动的好品质,教育孩子要做爱劳动的好孩子。作为大班《我整理、我快乐》主题课程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除了要达到让幼儿学唱歌曲外,还要让幼儿懂得劳动是快乐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从而激励幼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激发幼儿参与整理玩具的动力。
(二)实践中检验整理的效果
幼儿整理能力弱,教师要设计一些实用且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图书、我会整理等,在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实际易于操作的整理方法,锻炼幼儿的操作技能,提高孩子的整理能力。如教学活动《整理书包》中,围绕分类摆放、物归原处、定时清理物品三块内容。其中分类摆放教给孩子分类摆放的方法。物归原处是在分类摆放的基础上让幼儿将物品及时归位。定时清理物品,即将东西分类,整理保管好需要的东西,丢弃不需要的东西。通过三个方面的学习和练习,幼儿的整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家园合作,相得益彰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仅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家园共同配合。在培养孩子收拾整理方面,可以在座谈会上请家长畅谈自己的心得,分享成功的经验,探讨失败困惑的教训。我们发现家长有许多好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如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让幼儿自己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周日整理好自己需带的物品等。这对其他家长起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值得推广。
四、收获与结语
本次主题课程活动利用多种课程元素的交互作用,让幼儿的整理习惯从内部到外在,从思想到行为都有发展,整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我们还发现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幼儿自主性得到发展,充分感受到了当家作主的快乐,孩子们主动承担任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良好的责任感品质逐渐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分类整齐的玩具更好地促进了自主游戏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朱宗顺、陈文华主编《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