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研发高效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测验成绩和优势学科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科学合理地细分成若干不同水平的班组,根据各个层次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恰当的分层策略,能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继而探讨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应用。
DOI
作者刘凯
机构地区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分层教学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分析

刘凯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研发高效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测验成绩和优势学科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科学合理地细分成若干不同水平的班组,根据各个层次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恰当的分层策略,能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继而探讨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应用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作业设计进行分层,使教师的教学能够对全体学生起到正面的、有效的作用,推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1]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法的实际意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作为一门主科课程,采取分层教学法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环境的相关发展,也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分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班级里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水平,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潜力以及学生的个人状态和个性化发展等,将学生科学有效地分成不同阶段的学习小组。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2]。分层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与自身相匹配的数学知识,并能发掘自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进行分层后,各个小组的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以及与教师进行沟通协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接受数学知识的反馈,锻炼个人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也能够针对性地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讲解,不会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或者整体的教学节奏不同而打乱教学计划,使教育效果产生影响。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方式

(一)正视学生情况,合理进行分层

应用分层教学策略首先要正视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情况出发对整个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有效开展教学。学生的情况随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准确掌握学生情况,教师必须通过多元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主动上报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对数学教学的新期待,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日常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测验结果等为学生建立动态档案库[3]。学生的分层是后续教学的基础,在档案库建立之后,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A、B、C三类,A类是学习能力和成绩好的学生、B类是学习能力和成绩中等的学生、C类是数学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A、B、C层次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提问及作业设计分成不同的层次,使教学更加多元、高效。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的实施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对优等生,要让他们放开手脚,不拘泥于教师点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鼓励其探究多种解题思路,拓展思维,不局限于课堂讲解的内容,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对中等生,要引导其紧跟教学节奏夯实巩固所学,要巩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能利用学习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对后进生则以帮扶为主,可以是教师指导学习,也可以是优等生帮助他学习,使其能在课堂中听懂教学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引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共同前进,互相帮扶。既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全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对“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分层教学为例。对优等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学习课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可以让他与同桌合作,提出不懂之处,和同桌讨论研究,或者向教师直接寻求帮助。对后进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紧跟教师的节奏,把握思考的方向,逐步积累学习方法,培养勇于克服学习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这样学习方法多样,又符合每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

(三)作业内容分层

作业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双减”政策对学生作业要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此可以采用采用分层作业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针对性的数学作业,这样既能保证中等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不会给学困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不会让优等生认为没有挑战性。首先对中等生来说,作业布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练习题,另一部分为难度中等的拓展题,其次对学困生来说,可以先从最基础部分的习题开始,要求学生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对作业中的一些思考题和一些有挑战性的习题,可以选择不做。再次,对优等生来说,则要多安排一些难度稍大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培养思维创造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合作类型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可以丰富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实现评价分层,推进全面进步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从目标设置到课堂教学再到最后的作业布置都在分层,在最后的教学评价也要实现分层,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阶段学习及教师教学效果的直观评价,常见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学生作业的完成和测验成绩为主来实现的,这样的评价较为单一,比如C类学生近期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显示在作业和测验中还是不及格的分数。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在评价的时候丰富评价的方式,在对A、B、C三类学生的评价中避免“一刀切”,而是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得出中肯的评价。比如在前文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并获取答案,教师及时关注每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情况和获得答案的整个过程,之后在每一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点评,A类学生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提供了正确的解题思路,B类学生对小数加、减法有了熟练的掌握,C类学生掌握了进位和退位的方法,实现即学即评即分层。同时,在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一个阶段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个阶段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结束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法首先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落实素质教学要求,跟进素质教学的发展趋势,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层等,从而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提升其学习能力,创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徐金钰.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家长,2020(21):112+114.

[2]黄香花.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20(16):39+41.

[3]苗芬.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0(19):5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