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敏
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策略偏重治疗而忽视预防与发展,内容一刀切缺乏个性化,方法滞后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积极心理学强调挖掘学生内在积极力量,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视角。通过滋养积极情感、铸就心理基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及塑造积极校园文化生态等策略,可优化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丰富了教育目标,还促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涵盖学习动力、情感管理、生活适应及职业规划等维度,极大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探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领域虽日益受到重视,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阻碍了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不仅关乎技能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中职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乃至生活多方面的压力,加之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和西方文化的广泛渗透,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尤为脆弱,价值观念易受冲击。首要问题在于,部分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倾向于“治疗”而非“预防与发展”并重。教育重心过多聚焦于已显现心理困扰的“问题学生”,而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积极心态培育以及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提升则关注不足。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虑,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从而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显著短板在于教育方法的滞后性。传统的大班授课和心理咨询模式虽有其价值,但在面对中职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这种“一对多”的教学方式难以顾及每位学生的特殊情况,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原则。同时,教育内容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求脱节,缺乏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以学生为核心,聚焦于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内在积极力量与潜能,为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中职学校得以重新审视并丰富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旨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锤炼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自我驱动的成长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石。同时,这一理念还促使教育内容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再局限于问题修补,而是着眼于积极情绪的激发与积极人格的塑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涵盖了学习动力、情感管理、生活适应及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关怀,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滋生,为学生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助力他们在人生的航程中扬帆远航。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滋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源泉
在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下,我们应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这不仅能够助力他们构建“习得性乐观”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能迅速调整情绪,积极归因,从而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波折。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坚实后盾,用关爱、鼓励和支持为他们筑起一道情感的防护网,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能感受到温暖的力量,从而有效驱散内心的阴霾,重拾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这样的情感滋养,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二)铸就学生积极的心理基石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超越单纯的问题矫正,转而聚焦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自我抵御与修复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通过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使他们能自主抵御消极情绪的侵袭。我们需引导学生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去拥抱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在这些实践中不断磨砺意志,从个人体验中汲取智慧,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我们还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他们能理智地追求个人目标和需求,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这样的心理基石,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成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应充分利用正式群体的力量,如班委会、团支部等,策划多元化、正能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归属与成就,编织出一张紧密相连的支持网络。同时,青春期教育专题讲座的开设,如同灯塔般照亮学生心灵的航道,引导他们理智对待生理心理的变化,学会在情感与学业间找到平衡点。此外,团队合作制度的推行,鼓励学生在竞争中携手,在合作中成长,共同培育出积极互信、和谐共进的人际生态。这些策略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社交技巧,更为他们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助力其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健康成长。
(四)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
积极心理学强调构建支持性的组织环境,这要求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更需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精心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组织积极心理训练营、感恩行动、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管理与情绪调节能力,同时,在正面文化的熏陶下,增强抵抗负面情绪与心理压力的韧性,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片沃土。
结语: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滋养积极情感、铸就心理基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以及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关怀,助力他们健康成长。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更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15):54-56.
[2]肖蕾.积极心理学角度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J].新智慧,2023,(1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