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策略分析

摘要 【摘要】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业及课外辅导机构学习负担的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应教尽教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其不仅承担着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启蒙指导作用,还对学生将来掌握各种知识有铺垫作用。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减负增效”的意义展开分析,提出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DOI
作者赵友植
出处《中国教工》2022年9月 第72卷 第17期(上)
出版日期2023-01-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策略分析

赵友植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洪港小学   436000

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业及课外辅导机构学习负担的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完成应教尽教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其不仅承担着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启蒙指导作用,还对学生将来掌握各种知识有铺垫作用。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教师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减负增效”的意义展开分析,提出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减负增效;教学策略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们需要不断地从自身的能力提升入手。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阶段就成为了“内卷”的重要时段。其中,数学作为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成为了家长最为重视的科目[1]。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大增加,但盲目的“内卷”只能消耗学生的精力,却无法带来相应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对减负增效课堂进行全面更新。本文将从“减负增效”的核心理论出发,找出针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模式,从而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最大化地提升学习效果。

一、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的思想,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获取更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数学学习。由于数学学科的知识点较多,必须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加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减负增效”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众多学习任务的压制下,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解决已有的课业问题已经占据大半时间,缺少探索数学本质的时间。因此,效果未能达到期待值。落实“减负增效”措施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争取更多预习与复习的时间,才能消化当节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善于反思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小学阶段作为打基础的时期,大部分学校的学习强度不统一,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还未能完全适应,且心理负担较大,容易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产生怀疑,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为了提高课业完成的速度,会减少休息时间,进行学习与补习,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精力,学习效果反而不理想。通过“减负增效”理念的贯彻,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压力得到充分释放。

二、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除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优化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做好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可以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主动跟随数学教师去探究数学问题,在愉悦的情绪引领下去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以在保证教学秩序的同时,更进一步推进数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3]

以笔者的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作为教师,我会主动放下自己严肃的“家长”姿态,尽可能多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除了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提前进教室与学生聊天、游戏之外,还会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笑脸,以切实转变学生对数学教师“不容侵犯”“不苟言笑”的传统认知。

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根据数学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等,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在锻炼学生的数学口算运算能力时,我会带领学生玩“扑克游戏”,即以同桌为单位,每组学生准备一副扑克牌,然后将一副扑克牌随机分成两份,每人一份,在游戏开始之后,两位学生各自出牌,可以比比谁的点数大,也可以比计算速度(加法或者减法均可),谁最先准确说出正确答案,谁就可以把桌面上的扑克牌收走,看在规定时间内哪位学生手里的牌最多,哪位学生就是最后的优胜者……学生在趣味数学游戏的引领下,有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也切实提升了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化教学的运用

为了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数学的生活性,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需要先让学生对“圆”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是圆?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进行思考。在介绍了什么是“圆”后,教师就需要开始对周长的计算进行介绍。此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一问题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妈妈想要换一个新的茶几,但是新茶几的圆形桌脚必须与原来的圆形桌脚一样大,那么妈妈该如何买到同样大小的茶几呢?”根据这个问题,引出对圆的周长计算,并让学生找出计算的方式。在此之后,教师再将圆周长的公式进行相应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方式与周长的公式进行对比,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及不同之处。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盲目地记忆公式是很难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公式的来源以及公式的利用场景,才能真正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且,针对数学公式的记忆来说,只有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得到结果,才能扎实地被学生所记住。

(三)布置最适课后作业

减少课后作业布置是“双减”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对数学课后作业量与学生作业时间的减少与优化,并在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要实效的同时,精简数学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以借助创新型、实践性、趣味化的作业布置,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积极性和作业完成质量,以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也切实达成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双减”政策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数学教师基本不布置书面作业,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也基本利用课上教学或者课后服务的时间带领学生完成和修改,但并不是说学生放学回家后就可以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玩数学游戏,或者与家长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寻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内容。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遵循“少而精”“新而趣”的原则,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布置形式为主,为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比如,在教学完“数据处理”这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本年级学生的视力体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在制作统计表的过程中,探讨统计表所包含和表现的内涵价值,切实引导学生关注视力、保护视力。从而在实践性、合作性课后作业的引导下,有效激发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也使其可以在与同伴的有效交流、积极互动中,进一步活跃自身的数学学习思维,提升数学学习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要想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贯彻“减负增效”的观念,将“减负”与“增效”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教师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合理设计数学作业,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实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向红,张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0(23):47-49.

[2]郭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减负增效[J].文理导航(下旬),2020(03):36+39.

[3]朱仕鹏.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0(06):6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