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探究
零彩艳
广西南宁外国语学校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持续推进,中学课堂越来越强调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导手段,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通过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际意义,着力阐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对策,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予以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重要性 具体策略
【正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性较强,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初中生又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缺陷,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能够将繁琐复杂的理论以简单浅显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从而增强课堂实效。
一、分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际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当代教育工作有了新的使命和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让学生更容易、更扎实的了解和掌握知识。
1.1有利于复杂教学内容的简单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常常由于课程枯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疲惫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效率,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引导,利用信息技术,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创造良好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更容易理解复杂抽象的学习内容。
1.2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生动化
信息技术能够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将课本中不易理解的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阐释,一方面节约了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尤其是以生动的案例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牢固把握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初中生处在青春发育期,好奇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程,教师创造情境的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高效地集中注意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
2.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源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是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融入信息技术可以营造良性的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家的意味》这一框题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由此深入思考家与国的关系,通过亲情之爱,把握家国情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家相关的歌曲,并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和主动回答的方式,讲述自己对家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视频,父母发生冲突后,孩子离家出走,摊主施舍一顿炒饭后感动不已,却忽略了父母的悉心照顾。通过视频和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的道理,最后为了升华教学内容,可观看黄旭华的采访片段,让学生看到一位拥有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背负的大爱,体会家与国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2.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复杂内容简单化教学
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是知识传播快捷,特别具有高度概括等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程中将一些复杂繁琐的概念透过图像、图片等直观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节约更多时间,用于自主探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而实现繁杂的理论简化教学,增强学生的印象和理解,需要信息技术的辅助。
比如,在进行八年级《预防犯罪》这一框题的教学时,教育目标是为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并发挥防微杜渐的作用。在该课程中的教学难点为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注重情境导入,在讲述课程过程中,教师展示案例,带领学生一同分析,区分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间存在哪些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完成案例学习,最终进行课堂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界限。在课堂最后,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进行点拨总结,进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2.3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激发学生情感
当前,国内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知行合一,学生并不能浅显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要把从书本中掌握的知识和道理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实际活动。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情感要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增进了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最终达到了对学生自我修养的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进行九年级《延续文化血脉》这一框题的教学时,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弘扬中华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意义。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观《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片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以此进行课程教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从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的内在高度,从发展的角度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要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用实际生活变化塑造学生的积极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的关联,始终明确勤劳和智慧是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运用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难度,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仪平.浅谈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88.
[2]金薇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J].新智慧,2019(05):40.
[3]于鲁滨.道德与法治课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