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在颠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和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和思维模式。各种影视视频,PPT、Flash动画等数字化媒体,虚拟仿真演示实验等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丰富形象题材,甚至还能将某些传统历史课堂中难以呈现的物体内部结构、历史过程或实验现象等一一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DOI
作者彭光惠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37卷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研究

彭光惠

重庆市丰都县许明寺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在颠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和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和思维模式。各种影视视频,PPT、Flash动画等数字化媒体,虚拟仿真演示实验等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容量、丰富形象题材,甚至还能将某些传统历史课堂中难以呈现的物体内部结构、历史过程或实验现象等一一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现存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的宗旨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为初衷,在教学中应选择与历史学科特性相契合、与学生学情相匹配的信息技术,以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培养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新颖的课堂形式和新潮的信息技术反而会模糊教学目标,偏离教学的主旨,形形色色的信息技术剥夺着教师与学习者的注意力,乱花迷人眼,教师在备课与上课时极易困于技术“陷阱”,即为了呈现高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难以做到有效的取舍,往往导致课堂教学偏离教学目标,忽略教学重点,顾此失彼。此外,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应为服务、辅助功能,教师对历史学科、历史新课标以及历史教材的钻研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石。在技术洪流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在如何把握技术与学科的关系上仍然存在误区,导致许多历史教师不切实际地,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运用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历史学科是一门极具学科特色的科目,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人文韵味这些情感性的特性是难以借助技术手段呈现出来,那么历史学科的特性势必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技术所阻隔。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一)充分发掘生动鲜活的史料

古语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因此要想促进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显著提升,学生对史料实证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需要教师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其建立史料实证的意识。我们知道,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涵,既包含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也有使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人物,以及令人动容的事迹而这些都能成为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渠道。故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做适当地史料补充,引导学生应用史料来客观解读对历史事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史料实证的意识。

例如:例如: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为例,该课是隋唐最为繁荣和开放发展的时期。在教授唐太宗善于纳谏有关内容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丞相魏征,以及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和评价,注重引导学生从侧面认识唐太宗任用贤臣,以及善于纳谏的性格特征。接下来,笔者借助多媒体PPT向学生呈现了奏章《谏唐太宗十思疏》(魏征对唐太宗的谏言),还有魏征敢于直谏的历史故事,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行阅读。通过导入史料,将史料与历史事件有机融合,紧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为深刻地认识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如各尽所能、不拘一格及善于纳谏的态度及特点,同时更为明确了为什么在贞观时期会人才辈出、良臣满朝,而且在后续学习中,学生会逐渐建立借助史料来论证历史事件本质的意识,这对学生未来学习很有帮助,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创设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

开放的历史互助课堂环境的创设,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生活情景,再增强其情景的互动得以实现。历史和现实生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历史的选择和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生活。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这是历史的下一个时刻。把这二者有机结合,以便在生活中发展相互作用,并能够谈论改变地点名称的可能性,比如,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图像,教学生了解和思考关于生活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接触情况、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到思维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暴力冲突,对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多边分析。学生们意识到,鸦片战争打破了封闭的政策,西方物质文明和意识形态文化,政府政策和西方共产主义的传播。所有这些重要因素都会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们还可以说,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联合行动和影响,我国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比较古代和现代舞台的形象,使学生能够共同发展生活中多媒体场景的相互作用,并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的发现。

(三)观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

历史教师都有着这样的感觉,如果带着学生把历史教材有顺序地阅读一遍,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很多历史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都是模糊的,虽然时间花费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针对这种状况,笔者经常会把《大国崛起》、《中国远征军》、《南京》、《圆明园》等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引入到历史课堂,一起同学生重温历史。学生们在观看纪录片时,仿佛身临其境之感,深切地体会到祖国遭受的苦难,感受先烈不屈不挠抵抗外侵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概,倍受感染。比如,在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时候,笔者就让同学们看了一部关于抗战的纪录片,让他们在视觉上感受到了枪林弹雨、炮火硝烟的残酷,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和英勇的战斗精神。通过这种历史情景,可以使同学们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举措,适应了现代历史学科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其如何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仍有待深入研究。对此,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以期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彦霞.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研究[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10):3.

[2]江先琴.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谈中学历史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 南北桥, 2019(24):2.

[3]叶铭.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 读与写(上,下旬), 2019, 016(033):193.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