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唐祖国
仁寿县汪洋镇方正初级中学校
进入初中后,农村学校学生的数学水平,两极分化是非常大的,在数学高中升学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比比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毋庸讳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离不开数学的阅读和实践。那么,初中数学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几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这些思考与探索与出来,以期在广大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初中数学应特别注意培养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思维不同于语文,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具有严密性的特点,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尤其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1、思维的深刻性。有些学生把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可一到解题时就茫然不知所措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为此,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时,一定要注意其根本特征和适用范围,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如对“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一句话,学生都能记忆,可写成公式,当a<0时,|a|=-a,很多同学受小学思维定式的影响,就不理解了。同样的,我们对于数学定理、推论,也不能仅仅死记硬背,而要理解它的证明、推理过程,并且弄懂定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我们只要弄懂并理解了推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那么即使不会背诵,也能熟练运用了。
2、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可以从多角度发散思考,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和方法,俗话“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具有了思维的灵活性,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就可以从知识储备中迅速提取出可供解题的多条途径,多种方法,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最熟悉或最简便的方法。数学中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都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我曾要求学生做这样一道应用题:“我校体尖生从学校到县城参加比赛,若汽车每小时行驶45千米,就要延误半小时到达;若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就可以提前半小时到达。求我校到县城的距离及原计划行驶的时间,要求抓两种等量关系,用两种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道题难度并不大,但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通过思考,至少找到了抓计划时间不变、抓两地距离不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三种解题方法。
3、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能否迅速通读题目,找到数学试题的类别,找到从已知通向求知的那把“钥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袋是否灵光。脑袋是否灵光固然与天赋有关,但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牢固把握和解题时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要牢固把握知识,就要做到三种语言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比如掌握勾股定理,就要首先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烂熟于心;其次,要通过大量的面积计算、边长计算,通过大量的证明运用、理解勾股定理的适用场所以及它与其他定理的关系。宝剑锋从磨砺出,数学思维的灵敏性,也是从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尝试中炼出来的。
4、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是一个被多篇论文论述的问题,这里只说说思维创造性在数学中的运用。思维的创造性体现在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上。有一次,我曾叫学生证明定理“30°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一个学生运用正弦知识sim30°=1/2,只用一步就证明出来了。对此我首先肯定了他另辟蹊径证明的独创性,但同时也指明了他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思维的独创性还表现在运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提出猜想的能力,现在这种根据条件作出猜想并加以证明的试题日益增多,要知道,这是科学创造的的初步尝试啊。有一年数学质量检测,有这样一道题:“电影院放电影,每张票a元,50人以上可以购团体票并打8折,某班有44名同学,请问怎样购票更省钱。”这道题固然可以用不等式知识去解,但用生活常识去解,结果也一目了然,购50张团体票花40a元,购零售票44a元。用生活常识解决数学问题,也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很多,这里只谈被人们普遍忽视的两种。
1、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很多数学教师误以为指导阅读是文科教师的专利,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数学阅读的指导。实际上,数学阅读依然要精读与略读结合,依然要阅读与思考结合,依然要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兹分述如下:
数学阅读要注意精读和略读的结合。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推论以及它们的运用方法,要注意精读,精读一定要抓住要点。比如学习同类项的概念,就要抓住要点:⑴所含字母相同;⑵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抓住了两个要点,实际上也暗示了两个不管:⑴不管常数项大小;⑵不管字母顺序。有了这样的精读精思,并且在要点下面标上了着重号,对定理、公式等的理解就化难为易了。对于数学教材中的引言、章节前图、“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项目,自然可以略读,用以提高兴趣,拓展知识面了。
数学阅读要注意阅读与思考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厚书读薄,也才能把薄书变厚。把厚书读薄是指读书时抓住要点,并烙印入自己的脑海中,可以说,每章后面的单元小结就是把厚书读薄的一个成果。不过,要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练习与思考的实际,加以丰满和补充。把薄书读厚是指我们记住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是压缩饼干,一到运用时,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实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有机转换,实际常见运合场景的灵活再现。比如,请根据右图中的面积关系,说明平方差公式,这实际上就是实现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的转换。
2、把纠错的过程变成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很多教坛同仁都注意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指导学生纠错。如果我们能再前进一步,指导学生说出错误解题中的思维错误,从而从错误中汲取营养,把纠错的过程变成理清思维的过程,那效果就更好了。
如计算-62+(-9)-|-5|。
解:原式=36-9-5=22。
学生解题时,忽略了-62与(-6)2的区别,-62表示6的平方的相反数,这实际上是没有理解平方的概念,缺乏思维的深刻性造成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一项事半功倍的工作,也是一件其乐无穷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