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王翠微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高雅的人文情趣,净化躁动的内心,提高文学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古诗词中很多词语与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文学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古诗词的学习难度一直比较高。为此,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其诗词意境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正确了解其意境,从而能够将自己带入作者的角度,感受作者在写下诗词时内心的情感,理解掌握诗词内涵和艺术特色,并且逐渐爱上古诗词,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学科,又具有鲜明的文化性特征,古诗词文化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典型代表,学生应该用心去品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既要了解其中的内容,更要深刻领悟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确保古诗词教学质量。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很多教师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方式,笔者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此谈一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看法,包括应该引导学生立足全文分析意象,明确整体情感基调,要精准把握“诗眼”,细致解读赏析全文,还应该拓展相关背景材料,深入把控诗词内涵,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一、拓展相关背景材料,深入把控诗词内涵
初中生在古诗词学习当中,需要注意作者用词的精妙性,同样的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同样的事物也会饱含不同的情感,此时就需要拓展联系相关背景材料,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创作历史背景。因为如果作者当时如果心情愉悦,生活如意,那么诗词中的事物也是美好的,充满生机的,但如果作者内心苦闷,人生不顺畅,那么面对美好景色也会流露出上伤感之情。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搜索古诗词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来,比如有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当时历史的发展状况,这些材料的拓展,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习古诗词,把握其中的内涵思想。例如,对于杜甫的古诗《春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介绍相关背景材料,杜甫在当时仕途不顺利,并且国家处于战乱时期,他也是颠沛流离,在本诗当中,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凄苦哀思的情感,所以阅读整首诗歌之后,也能感受其中的凄惨,有荒草深深,看到花开会落泪,听到鸟鸣会心惊,让一些原本美好的景象也仿佛变得凄凉了起来。
二、精准把握“诗眼”,细致解读赏析全文
现代文章都有统领全文的中心句子,古代诗词也不例外,在古代诗词中统领全文的词句被称作“诗眼”,诗眼是一首古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句,它体现了全诗的精髓所在。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可以通过对全文的大致分析,精准把握“诗眼”,确认感情基调,再找出最能代表诗人感情的语句。例如,在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全是通过对晚春时候的海棠花在风雨中凋谢的描写,衬托出此人的悲伤凄苦的内心情感,所以全词的词眼是作者对海棠花在风雨过后凄惨下场的猜测“应是绿肥红瘦”,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女词人用海棠代指自己,委婉的指出对自己青春不再,韶华已逝的苦恼与失落。又比如,在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的“羁鸟”中。羁鸟,即是指被关在笼子的鸟,这里直接反映出了作者的态度,对官场厌恶。诗中通过对多种失去自由的动物的描写,衬托作者在没有辞官时,也是被束缚的。在诗的末尾“复得返自然”,一个“返”字生动的写出全文的主旨,即辞官返乡,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旋律。在把握到诗眼之后,再带着作者得偿所愿之后的洒脱,去看前文的文章描写,对全文进行细致的赏析。
三、立足全文分析意象,明确整体情感基调
古诗词就是古代人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虽然诗词语句字数很少,但是却很精炼,真正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并且会在诗词中通过某些事物体现出来,这些事物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古诗词,对诗词意象的分析非常关键。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立足全文分析意象,仔细阅读找出意象之后,思考意象的描述方法,从而明确整个诗词的情感基调,对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有所认识。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几个关键词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从中可以想象到,古树上拆绕着枯死的藤蔓,乌鸦哇哇的叫声凄凉,作者骑着瘦弱的马匹慢慢地行进,在这样破败、死寂的景色中,作者内心也是悲凉的,描写了一种悲秋的景象。之后,还运用了“流水”和“人家”这样的词,显得生动和温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渴望之情,但和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有感而发产生了这一作品。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革新教学方法才是关键,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最终都是给学生形成一个正确规范的古诗词鉴赏和创作能力,促使学生们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学有所成,又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魅力所在,这样一定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在培养语文素养上起到很大作用的,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连亚飞,温昕. “生活·实践”教育视阈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景教学研究[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12):18-20.
[2]黄晓媚.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J]. 作文,2022,(48):50-51.
[3]许争辉.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2,(36):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