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①尚锦 ②李庆军
①漯河市第十初级中学 ②漯河市第五初级中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应怎样学习,却不相同,各有千秋,可谓百花齐放。我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唤起学生新的求知、兴趣和自求完善的意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发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和谐,使学生自主运动,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实现和谐的主体性教学。
一、理论基础
1、和谐。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它标志着开放系统中大量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或合作的效益。和谐是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在外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其内部诸要素,诸层面和谐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协同体系和内部规律的科学。
3、系统联系的和谐性。和谐学提示出的“系统联系的和谐性”的新观点,大大丰富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范畴,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图景,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同时展示了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把和谐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教学领域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说明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各层次要素和结构,结构和功能,功能和环境等等,都是对应统一关系,必须形成协效应,推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才能发挥教学系统的总体功能。
协同教学以协同学的原理为其方法为基础,即借鉴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整体结构中的协同运作,减少或消除因不协调产生的内耗。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性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研究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协同教学的最大效力,我们需要从课堂的多个环节入手,在细节上下工夫,做好营造和谐的课堂要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个体、和谐的学习实践关系。
1、营造和谐的课堂要素
①和谐教学目标。实施和谐教学,在考虑教学目标时,从层次上看,要着眼学科教学总体目标,落实课堂达成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及接受能力,还要考虑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教师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目标层次要求。从类别上看,要以学科认知目标为主,并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科教材中的论理、情感、方法、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要求,协同品德、智能、个性、审美等多种素质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步提高。
②和谐教学要素。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老师的“导”,学生的“学”,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练”,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中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将这些要素协调一致,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教”的主导,“学”的主体,两者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学生的善“学”,老师的善“导”都必须在一个善“练”的过程才能实现。所以要使课堂教学和谐,就必须努力构建以“学导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
③和谐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废止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满堂灌,教师不要唱“独脚戏”,要把全体教学,小班教学,独立自学三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方便灵活,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容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可以认为,提供灵活的分组和个别化教学的机会,是和谐教学的最大优点。
④和谐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注意“环境”与“气氛”的和谐。人们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做到了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数学学科为例,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的学习。
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情感。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意义上的教学是人的心灵的最微妙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师还要爱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应以严格、耐心的态度要求学生,真正做到爱生如子,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只有师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师生关系的和谐就会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迁移和升华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3.营造和谐的个体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目的的体现者。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培养和谐的个体也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①和谐左脑右脑。大量实践证明,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产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感受、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有意识地使左脑、右脑协同活动,使各自的功能都得到充分而提高用脑效率,采用“全脑协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把符号与形象结合起来,把阅读和理解结合起来,把用脑和用手结合起来。
②和谐学习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强记忆效果,如听觉1分钟仅能传达100个单词,而视觉的传达速度则是听觉的一倍,视觉和听觉同进起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
4.营造和谐的学习与实践关系
和谐课堂内外。教师要善于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地协调起来。从内容上说,在课堂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引进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不仅如此,结合课内教学要昼引导学生延伸拓展,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做到引外联,相辅相成。从时间上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课堂了”,协同安排好课内外学习时间。教师只有做到了“课堂教学课堂了”,学生才有时间参加课外、校外活动,才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培育自己的思维方式。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以上疏漏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