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覃芸
南宁市江南区苏盆小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与落实,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作业布置及质量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成效。目前,部分农村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尚未完全掌握“双减”政策的内涵,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阻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形成。对此,教师需与时俱进的革新作业布置方法,以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业压力为首要目标,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作业量,设计出针对性、生活化的数学作业,逐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提升方法与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校;提升途径;作业质量;小学数学;“双减”背景
前言:数学学科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只注重作业数量,忽略作业质量,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畏难心理,缺少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与动力,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实行。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该种局面,“双减”提出需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吸引学生数学学习注意力。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双减”背景,及时减少作业总量,制定与小学生实际需求、学习状况相符的作业方案,调动学生学习与分析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数学作业整体质量的目的。
一、“双减”背景下提升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意义
在“双减”下提高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增效减负目标的有力措施。传统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形式多数以题海战术为主,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差异,仅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导致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学习兴趣持续下降。而“双减”强调学生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主张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组织重复、低效的教学活动。为此,“双减”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既能丰富作业内容及形式,活跃小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能改革传统课堂的乏味、单一,打造高效、趣味的数学课堂,有效强化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确保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完善[1]。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
在“双减”政策下,若想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质量,教师需注重将课程知识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新颖的生活情境,设计趣味的生活作业,使作业更加高质,且能减轻小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裕的自主学习、娱乐时间,实现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学习能力都相对薄弱,许多时候都不愿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提升。针对该现象,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革新作业设计形式,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设计作业的形式,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丰富学生的作业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以《位置与方向(一)》为例,在课堂中,数学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主题提出“同学们,老师在周末去拜访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去的过程迷路了,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只需要一直往西边走便可以找到,如何我才能确定西边方向呢?”相关问题,该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有着联系,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当学生回答后,数学教师再继续导入东南西北的位置方向,并给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明明家庭方向在南,彤彤家与她家方向相反,那么彤彤家是什么方向呢?”等,这类作业相对简单,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掌握新课知识。
(二)设计分层次作业
在农村学校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基于“双减”优化作业设计,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分层次作业,使作业内容符合小学生的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不尽相同,且学习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若想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深入、全面的了解小学生兴趣爱好、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的需求布置作业,有效巩固各层次学生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深刻掌握教材知识,加深学习记忆。以《面积》为例,在讲解本课程时,教师需要求学生牢牢记住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问题。当教学完成后,教师可给学困生设计“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课后作业,扎实学困生的知识基础;给中等生设计“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尝试解决拓展题目”的课后作业,逐步发展中等生逻辑思维;给优等生设计“利用面积公式计算班级黑板、课桌等物品的面积”的课后作业,提高优等生问题解决能力。这类分层作业不仅符合“双减”政策要求,能缓解学生作业负担,也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的需求,达到提高作业质量的目的[2]。
(三)设计预习类作业
在“双减”下,农村学校小学数学教师需注重预习类作业的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探索新课知识,使其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意识。多数小学生的思维都十分固定,若想调动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课内容,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提前设计趣味性强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产生学习、探索的动力,进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以《复式统计表》为例,在讲解课程前,数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整理有关复式统计表的资料,然后制作直观的复式统计表,将表格、概念与资料相整合制成教学课件,分享到相关的学习平台或班级群,让学生在自主观看与复习,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与应用。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提前搜集一个月内的阴天、雨天、晴天、多云的天气信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结合新课知识制作关于天气的复式统计表,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效减轻其作业负担,从而实现提升数学作业质量的目标。
结语: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改革农村学校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形式,有助于激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优化作业质量,减轻小学生的作业压力及负担,使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更加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成长需求。因此,农村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与研究“双减”政策内涵,以提升小学生逻辑思维及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设计出生活化、分层次及预习类的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形成探究意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付亚慧.“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26):13-15.
[2]聂延鑫.“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质量提升的策略[J].前卫,2022(9):020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