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特色课程中的应用浅析

摘要 【摘要】摘要:在新课改、“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一言堂式的讲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笔者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项目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最终实现建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目的。
DOI
作者张琳琪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38卷9月第18期
出版日期2023-03-0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双减”背景下小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特色课程中的应用浅析

张琳琪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一言堂式的讲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笔者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项目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最终实现建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双减”;初中信息技术;特色课程;应用浅析

1学科特色校本课程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

课后服务的提出解决了家长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不匹配的矛盾,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主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帮助。课后服务不仅仅是学校提供场所,作业辅助,延时看管,更要求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优质服务,积极开展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各种教育服务活动,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精心设计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开展,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

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对学科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教师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进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及方向,挖掘各类课程要素,以学科为起点但不局限于学科知识,从兴趣出发结合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而设置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落实课后服务全面展开,学校向内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一方面在保证学校经费支出的前提下尽可能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能提供一个张扬自我个性的平台,结合学科特点及优势,让学习与学校的文化、时代的发展、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

2小项目式学习更适合信息技术特色课程

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学校课后服务的规范安排及时间限制,小项目式的学习更适合在初中信息技术特色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所涉及到的问题不论大小,都是综合和开放的,信息技术特色课程下的项目设计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的学习已不再是为学习技术而学习,小项目学习可以短时间内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实验、决策等过程,灵活地将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中,进而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2.1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项目(也称微项目)因为其选题角度小、范围小、规模小,所以其所需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少,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合理。结合学科特点所选的项目课题应该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产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

2.2有助于锻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小项目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属于可继续攀升的范畴。难关的突破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根据项目的需求,学生需要自主规划并完成个人任务。协作学习过程中,鼓励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应用所学积极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研究问题和实践的能力。通过合作完成作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

2.3打破传统学习思维,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发现问题

项目学习的实践性和过程性使得学习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一蹴而就的获得式学习,而是不断地思考、探索、尝试、归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犯错,在错误中发现更多问题,融会更多知识,强化学习,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在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教学中实施基于小项目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3.1选择一个恰当的项目课题,是保证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

首先,课题要能引起学生兴趣,真实有趣的情境探究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贴近生活的问题解决也能引起学生共情共鸣,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图像处理”专题学习中,可以设定“为班级做宣传”的课题任务,运动会、艺术节、文明班评比都是贴近学生实际且班级每年都有的活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确定自己宣传的主题,纷纷想应用所学技能为班级出一份力,以自己的方式为班级宣传。教师引导学生从规划、准备、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整个小项目的操作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图片的获取、存储、加工等知识与操作技能,并且通过文案的构思、图片的设计提升审美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其次,课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题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探究、学习的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思考,民主讨论,积极参与,制定出项目完成的方案,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表格处理专题学习中,可以设定“中国抗疫数据说”的项目课题,鼓励学生了解时事、发散思维,可以收集各方数据确定不同的主题,站在多方位的角度分析中国抗疫的努力和成果,提出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并形成报告以作分享。

3.2进行合理的学习规划与成员分工,促进学习有序展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组成员在充分探讨并理解主题的前提下,明确项目任务,列出所选主题所应探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合理规划学习过程,确定学习步骤。项目学习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组织与分工,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各不相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所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保证各环节衔接顺利,可以分学习小组,确定组长人选、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及职责,明确分工。

3.3适当搭建支架与学习支持,及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

教师一开始创设的项目情境和任务的设定是依据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把握进行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的需要和能力,在项目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干预。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支持以帮助其拓宽探究思路,丰富研究视野,帮助学生内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主动发展。在“中国抗疫数据说”的项目学习中,教师搭建的支架和学习支持主要有:表格处理和分析的学习网站、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相关数据搜索指引、数据分析成果范例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适时给予指导和干预,比如引导其从不同渠道获取数据,从不同角度确定分析主题,指导使用合适的工具帮助完成任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3.4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探究过程,使学习事半功倍

未来的学习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化的学习,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可以体验混合式学习带来的便利,借助智能化信息技术工具,让自主学习更有效率,让合作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协作更流畅,沟通更有效,分享更加深入人心。在“让你的写作多点花样”的项目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创作中,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写作技巧,用信息工具帮助积累和整理素材,对比机器人写作的特点反思提升,借助各种分享平台进行线上沟通和分享。

3.5展示多样化的成果,让项目学习更有意义

依据项目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成果展示方式,可以是作品、报告、网页,可以在课堂分享,在学校里展示,在网络上交流。学生作为主体分享自我,欣赏他人。成果展示不仅是一个项目学习的结束,它更是一种反馈交流、经验分享和知识升华的过程。它不但是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表达,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4结语

项目式学习是从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它有利于融合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而精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尤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学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对“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怡韶.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137-142.

[2]李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项目式学习探讨[J].华夏教师,2022,(10):80-82.

[3]戴俊鑫.学科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的实施[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09):108-109.

[4]陈菁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1,(07):140-14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