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在新的教育要求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业作为巩固和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广泛实施,单元作业设计显得更加重要。对此,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DOI
作者毕玉娟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8月16期
出版日期2022-12-08(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毕玉娟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 063300

摘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在新的教育要求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业作为巩固和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广泛实施,单元作业设计显得更加重要。对此,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原则

1.目标指向性原则

单元作业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步发展。各个年段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低年级注重字词句的教学;中年级强调段的教学;高年级注重篇章教学。课堂教学和单元作业设计,都应该牢记目标二字,不偏离主题,找准目标。

2. 趣味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作业强调即学即练,学生们只是作业的搬运工,根本谈不上对作业感兴趣。因此提出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提出单元作业设计这一概念,是要建议教师站在单元的视角去考虑作业的设计,设计的作业在目标、内容、类型、评价上都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点,从整个单元入手,教师有充分的空间进行设计,因此从目标开始就要关注以及开放到这个单元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点,其次在作业内容的表述及类型上也要通过多元视角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乐趣,让他们在完成一个个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作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与愉悦感,从而获得不一样的作业体验。

3.系统性原则

单元作业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即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单元作业设计以教材单元为单位,将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单元知识框架。这样的知识框架具系统性的,学生能够根据书本中的知识框架来在脑海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专属的知识逻辑图,并由此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乃至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发展自身的高阶思维。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

1.基础性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能够检测学生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可通过作业,提高知识存储,发展思维水平,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例如:设计基础性作业包括拼音、词句及阅读课文的感受等内容。首先,拼音的学习需要不时地去巩固,不少学生对于拼音出现回生现象。Iu\ui;ie\ei等相似的复韵母不会认读、拼写。教师大多以阅读教学为主,个别比较特殊的生字会加以强调,如多音字、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因此,在单元作业设计中,必须经常出现,量不在多。其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去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用法,为表达奠定基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完整解释出词意,要更多地去引导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适合怎样的语境。最后,在单元作业中,让学生独立去写心中所想、所感这种方式,引导学会在写的过程中组织语言,学会表达,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2.多样化阅读作业设计

“阅读目的”大致有两大类,其一为学生主动阅读的目的;其二是外在要求推动下的阅读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自主读”与“要求读”。学生初步认识“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往往难以自主生成“阅读目的”,为此,在初始阶段,需要来自于“外在要求”,即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作业来生成优质的阅读目的,促使学生有效地阅读学习。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中,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多样化的阅读作业,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单元课文中《竹节人》是叙事类散文;《宇宙生命之谜》是事理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是群文性事物说明文。在教材编排上,以上文章均从不同视域设计了问题情境,即阅读学习任务。如课文《竹节人》,课前提示的阅读任务中既有“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会别人玩具的玩法”这是一种实用型阅读作业,又需要学生仔细体悟竹节人如何带给别人乐趣,而这也是一种体验型阅读作业;对于《宇宙生命之谜》一课,笔者则以导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浩瀚宇宙间,人类是唯一的生命,还是存在别的物种?”这个阅读作业蕴含着浓郁的科学理性的探索;再如《故宫博物院》这组非连续性群文文本,这较为接近现代阅读现况,在绝大多数情况,学生往往需要从多篇阅读课文中获取较为完整的信息,而阅读素材的来源途径往往十分宽泛。

3.探究性作业设计

探究性作业设计意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量,同时还可以渗透课本剧创编、价值思考、表达训练等内容。在单元作业设计中,这一类作业不必次次出现,基本一个单元要有一两次的练习。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占据着重要位置,而这些素材可以通过演绎的方式体现。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将一些单元文章改编为课本剧,不但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创作兴趣,还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比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究性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将课文《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改编成课本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依据人物性格或特点塑造人物形象,合理创编剧本,将故事情节加以拓展、创新。组员相互协调与配合,发挥想象,将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剧本情节表演出来。最后完成自我评价和组内成员的互评,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启示。在此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还使学生积极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及交际能力,全面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4.实践型作业设计

语文实践型作业包括动手制作、社会调查、课外实践等形式。实践型作业设计是整单元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或课外实践学习中对知识进行体悟。

实践型作业设计要与单元主题相关联。比如在上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民间故事”主题单元后,教师可以设计整本书《中国优秀民间故事》的阅读作业,之后可以安排“缩写故事”“讲述民间故事”的实践学习任务。一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民间故事,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民间故事当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最后,组织学生们进行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故事表演,深化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这样,在设计实践型作业,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领域,让他们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美的鉴赏和感知力。

参考文献:

[1]黄晶晶, 潘涓涓. 优化设计 凸显实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研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8):2.

[2]张莹, 张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23):4.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