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的认知教育和第二语言的会话教学
——凉山双语教育的未来之路
勒乌伍列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省凉山615000
卢芳 昭觉县普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四川省凉山615000
摘要:凉山教育通过总结用汉文教学的历史经验教训实行双语教学,是一种科学而明智的选择。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制定出完善的双语教育体制,如何科学而大胆地实施双语教育才是凉山双语教育的关键。凉山双语教育体制是既适应凉山的不同语言环境实际,又符合语言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套完备而科学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语言、认知、双语教育
(一)在彝族聚居区确立彝语的第一语言位置,使用彝语进行认知教育
1.人类用于深度思考的语言只有一种。
世界上有千百种语言,但每一种语言描写的世界大致相同。尽管语言和思维不等同,但语言在认知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语言文字便是最主要的载体。尽管存在非语言认知,但语言认知更为重要。在彝族聚居区彝语自然成为贯穿儿童整个生活的语言,彝语必然成为彝区儿童用于深度思考的唯一语言。
2.凉山乡村教育背景下的几代人都表现出了浅思维现象。
耶鲁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根据对上千名孩子成长过程的跟踪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黄金八年”,也就是孩子的一岁到八岁这个时期,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共性,耶鲁大学教育专家总结出每个年龄的成长规律,包括孩子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可以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幼小衔接、小学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凉山乡村教育背景下的几代人都表现出了浅思维现象,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地区教育在儿童“黄金八年”出现了严重的教育缺失现象。中国教育已提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家长教育和家长读本工程。我们凉山地区的教育更需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共同推进,把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第一语言——彝语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不能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摆设课程。
案例:彝族年青人接待客人时拼酒就是一个浅思维的表现例证。传统的彝族文化中,接待客人时奉行的精神是倾其所能,这在现代社会也一以贯之。但在礼仪上却从情感表达转变为拼酒了。现代彝族年青人彝文化教育缺失,接待客人的礼仪:问候,致辞,交流,比知赛能的语词在记忆中已是一片空白;传统的酒文化:喝一杯价值黄金九两、喝二杯只值一匹骏马、喝三杯不如一只小黄狗的戒律由于无语词表情达意而用拼酒来替代热情好客之风渐成就是极大的例证。由于缺失深厚的民族文化并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在社会交往中戾气越来越重的现象更是浅思维显著特征。
3.人类的核心三观具有一致性,民族的文化体系不同,规范三观的具体内容不同,教与育要体现出一致性。
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识教育的成效,即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但在基础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在三观教育的内容上要表现出一致性,要用家庭、社会、学校中的共同语言即生活中的第一语言来完成儿童的认知教育,使儿童的思想深度和思维层次得以提升,在一至八岁这个儿童教育的黄金期为小学低段以上的学习打下最重要、最有效的基石,彝汉语的格言都有“从小看大”这句格言,证明人的发展基石是在儿童期完成的。
4.凉山要使用彝语进行认知教育才能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机统一和有效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思想深度、思维层次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凉山的乡村社会的第一语言是彝语无疑,彝语在凉山乡村彝族家庭中具有唯一性特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与文化直接对应,仍然具有唯一性,现代社会三观的目标性是统一的,但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在内容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比如在尊老的教育上,彝族会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尊老者被尊的传递性故事来进行有效教育,而其他民族也具有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所以在凉山要使用彝语进行认知教育才能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机统一和有效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思想深度、思维层次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5.规范彝文的使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越简洁越好,规范彝文是表音的音节文字,819个字解决了1165个音节的记录功能,替换了古彝文几万字的语言符号记录功能,使懂语言的学习者能快速解决阅读和书写能力,文字的简洁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提升教育的效果。规范彝文的创立和推广对彝族教育来说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二)明确国家通用语(普通话)的重要语言地位,教学工作要从学前教育抓起,要进行有效的会话教学为起步的教育工作。
1.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是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工作、生活和发展的必备语言。是二类模式进入小学以后和一类模式进入分流后的学生学习重点使用的语言,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立的主要语言和学习工具,所以从小就尽可能的加强普通话和汉文字的学习,根据不同的社群进行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相当重要。
2.普通话的教学工作应当以儿童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前提进行,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重视普通话教学应当以重视儿童彝语教育教学工作为前提,使儿童在第一语言的认知教育所取得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石上习得普通话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3.避免用国家通用语教学替代了双语教育,国家通用语对于乡村儿童来说是第二语言,在当今的乡村社会,青状年基本外出务工,大部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点的教学只用汉语进行语言教学,而不考虑第一语言的认知教育,儿童一至八岁的认知教育黄金期将会被错失,这将造成一生的教育失败。(2018年5月,学前学普行动前,我们用普通话提问还是用彝语提问他们年龄时,他们基本都用彝语回答;到2019年5月,我们再次出现时,不管彝语提问还是普通话提问年龄时,他们都用普通话答了。因为考核指标是孩子会说多少普通话。浸润式教育把乡村孩子“格式化”了。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做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这可能又将是凉山双语教育的又一大悲剧。1958至1977年的凉山教育失败就是一个例证。)
(三)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17)242号》:“从2017年高一新生即2020年高考起,二类模式彝语文纳入高考科目统一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统考语文科目满分仍为150分,按汉语文与彝语文各50%计入。”在我国高考制度决定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情况下,高考双语文制度无疑为彝语文的教学提供了足够的功利性从而为双语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如果高考改革进一步推进中,语文科目的分值上升为180分,那么彝语文在高考分值中占据了90分。由功利性带动实效性的作用得以体现,让乡村这些以彝语为第一语言的儿童由于高考的变化而得以重视的彝语文教学工作使他们在一岁至八岁的教育黄金期得到有效的认知教育,从而为他们打下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四)以智慧教育手段破解乡村双语教育难题。
1.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凉山双语教育发展的难题,教育扶贫才是根本的重大战略抉择。智慧教育在信息时代智能化发展之下,能更好的实现教育普及和教育整合,结合凉山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凉山的双语教育更需要及时的实施教育智能化。
2.教育智能化在教学内容上可灵活性、多样性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三十多年来,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按照省、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彝文教学发展规划和彝语文教学计划,已编译了1200多种彝文教材、教参、教辅读物和中师教材,约1.2亿字。但由于时间、精力、程序、经费等原因做不到及时有效地完成符合彝族地区实际,反映彝族生活实际,适应彝族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教育智能可解决这些难题。
参考文献:
伍精华 《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民族出版社 2002.8.
顾彼德 著,和铹宇 译 《彝人首领》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4.8
凉山州、县教育部门的文件、统计数据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