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郑慧
衢州市柯城区新世纪学校 浙江省衢州市 24000
摘要: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科学经验的积累。从学科特点来看,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很多科学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所以无论从教学要求还是从学科特点来看,生活化教学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文章主要论述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加快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改革步伐。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天性,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讲述科学理论知识,并且要给予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知、探索科学知识的意义,提高科学课程活动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1]。
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第一,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消除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思维阻滞,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效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认知理解能力都处于启蒙期,面对陌生的科学知识技能,学生理解、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实施生活化教学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探寻科学教育的突破口,使学生体验到自然生活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妥善化解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阻滞,大幅度提升小学科学整体的教学水准[2]。
第二,实施生活化教学可以引领科学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教育核心是优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想要实现上述目标,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构建生活化教学机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但可以引领科学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还能涵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这些都是小学生日后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组织策略
(一)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凸显生活化教学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首先,教师要把挖掘生活素材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如在讲解“食物”单元知识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单元内容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家庭中最常吃的食物。“食物”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生活物品,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少做家务,对于食物的营养问题了解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调查家庭食物期间,制作“一周营养食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午餐我们需要吃些什么?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何益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成为一个“小小营养家”。
其次,在小学科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产生挖掘生活素材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科学材料、实验材料,如饮料盒、废旧可乐瓶、泡沫等,这样既能够实现废物利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比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尺子、纸张,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发出声音,围绕已知生活经验来探索科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的小学阶段。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维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既可以优化课堂氛围,也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对后续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空气”的内容时,笔者尝试利用猜谜语的活动创设了教学情境。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条谜语:“大水冲不走,看也看不到,吃了不会饱,人人都需要。”猜谜语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和喜欢的一种活动。利用这种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思维会逐渐达到一种活跃的状态。所以在学生猜出谜底之后,笔者会顺势引出教学主题,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三)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学习感悟
开展生活化科学教学的前提是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反过来讲,科学也会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开展生活化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机会,使科学知识回归现实世界。利用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促使知识逐步向能力转化。
例如,在教学“珍惜水资源”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水和生命的密切联系,并且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课堂中也进行了全面的交流与大胆的想象,思考了“如果世界上没有水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一问题。完成课内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任务。在这次任务中,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并且要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地水资源情况。同时,要对周围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认真观察,分析生活中有哪些浪费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要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可以为水资源的保护作出哪些贡献。利用这种实践性的互动,不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形成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生活化教学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程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优化生活化教学效果,改变以往科学课堂中教学评价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形式,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综合素质。
首先,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性。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对于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更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表现,差异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让学生感知到探索科学知识的快乐。其次,教师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评价过程的情况,要让学生、家长都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对象,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提升综合素质。
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明确的生活化教学导向,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充实科学课堂,启迪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科学观念,驱动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科学信息的动机和能力,从而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成长步伐,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丽.科学课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07):34.
[2]刘亚文.试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20(58):7-8.
[3]庄秀娥.对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下旬),2020(07):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