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摘要 【摘要】摘要: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对于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DOI
作者田福娥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12月24期
出版日期2024-01-15(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刍议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田福娥

黑龙江省穆棱市福禄乡光明小学

摘要: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对于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前提下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进行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决定课程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来看,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上课过于呆板,不仅使音乐课堂氛围缺乏活力,也大大降低了音乐学习的趣味性,从而造成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大打折扣,教学的有效性也无法得到提升。

其次,小学音乐教材使用不够合理。除了教学方式上的单一性外,音乐课程必不可少的就会用到音乐教材,因此音乐教材的运用是否合理也成为了决定音乐课程是否有效性的关键。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通常都是将音乐素材进行反复的利用,对于一些教学素材不能做到定时的更新和跟进,因此使学生们学习的内容都过于老旧,一些乐理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的音乐发展需求。   

最后,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在小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乐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审美情趣的培养。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虽涉及美育内容,但更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讲授,轻视了美育探索的过程,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降低,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创设问题,实现激趣教学

通过创设问题可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在我们的教学中,问题必不可少,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们认识到音乐的魅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利用歌曲的情感进行互动,通过引起小学生音乐学习上的共鸣,从而进行激趣。

例如,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首先就是国歌的教学,小学生们由于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限,在课堂前我们可以率先对小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我们的国歌中可能包含着什么故事,有哪些内容。通过国歌背后丰富的开国场景描述激趣,具有重大意义。国歌的教学,主要探究国歌的曲谱,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并且最终通过情感上的互动,让教学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前几句歌曲的旋律教学以后,发现学生们对于国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通过对前面教师提出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白一首歌曲是如何创作而来的。

(二)开展游戏化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情趣

儿童具有注意力分散、强烈好奇心和活跃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唱歌跳舞和游戏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将唱歌、跳舞和游戏三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初始阶段可以选择简单易懂的音乐素材供学生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创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已学过的动作来表达音乐,从而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例如,以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蒙古族的经典画像和民族服饰,播放有关歌曲,引导学生探讨蒙古族的特色舞蹈动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呈现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生活情境图,并播放蒙古舞,如赛马、摔跤、射箭等场景,结合图片,让学生学习经典基本舞步,并让学生们排成舞蹈队形,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法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歌舞游戏,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使他们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赏析教学中,提高审美辨别能力

小学音乐赏析教学为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创设了良好的体验环境,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与审美表现阶段的经验积累,通过课堂中的学习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音乐的审美辨别能力建构了夯实的基础。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歌曲风格、人文内涵、情感表达特征都是培养鉴赏能力的关键。

需要站在“音乐知识”的基石上,鉴赏阶段不能完全抛开理论知识与技能,需要学生对音乐本体能够深入、合理进行分析,进而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学生鉴赏出作品中更深层次的理解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力量,使学生陶醉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在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多样化,获得课堂之外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愈加便利。而网络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音乐的发展,加速了社会音乐风格的更迭,当风格迥异的音乐出现在面前时,学生能够对音乐有基础的辨别与掌控,这就非常考验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审美鉴赏能力的积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新鲜的事物总是抱着好奇心理,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认识具有真善美、阳光健康且富有内涵的优秀作品。如学习具有正能量的歌曲《勇敢的鄂伦春》、《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只怕不抵抗》、《嘎达梅林》、《草原英雄小姐妹》、《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作品,在感受作品意境美的过程中引起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我们知道,不同儿童的音乐接收能力不同,他们的音乐才能也不同。所以,在设计音乐实践课时,要因材施教,要针对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他们的具体情况。实践作业要按照层次分明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布置相适宜的音乐作业。

例如,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中,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安排有音乐天赋、会唱歌的同学演唱;让乐器演奏小能手来伴奏;让喜爱和擅长舞蹈的学生为大家伴舞。这样,这样,通过各类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音乐作业的练习中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其天赋,使其有机会展示自己,同时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情感友谊。另外,针对有音乐才能的同学,老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后与编曲相结合的创作,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创作力、鉴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而对音乐水平不高的同学,可以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实践任务。

参考文献:

[1]汤东东.探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戏剧之家,2021(34):187-188.

[2]黄婉珈.关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北方音乐,2020(03):166-167.

[3]张君. 探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 好日子, 2022(31):0157-0159.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