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索
李冬梅
杭州市临平实验中学
摘要:新时代高考持续改革教学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分析高考考察方向变化,重点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高考教学变化特点,引入先进性的数学教学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探索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巧妙运用数学教学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新高考教学政策改革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重视素质发展教育理念,积极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不断探索创新性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契合学生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提炼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突出学生的数学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的数学探索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性的数学教学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数学核心知识的实践技巧。
一、新高考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变化特点
新高考改革教学政策背景下,高中数学考试难度有所增加,更多关注学生对数学核心知识的理解,基础题型、拓展题型的比例有所提升,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增加学生应试备考的学习压力,还锻炼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需要积极融入丰富的生活化教学元素,积极带领学生提炼升华数学核心概念,锻炼学生对数学核心知识的灵活运用技巧。同时新高考数学试卷中出现了更多开放性的教学试题,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具备灵敏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新高考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一)优化传统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教师面对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变革,需要积极优化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深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通过对比高考教学重点的变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突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引入基础性、拓展性的数学题目,重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锻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深入讲解“集合”的数学知识时,优化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巧妙运用真实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倒入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引领学生尝试概括总结例子中具有的共同特征,分析其各自蕴含的数学元素。如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一家三口人,爸爸、妈妈和孩子
(2)某高中高一3班的全体学生
(3)我国的所有省份
(4)100以内的所有质数
(5)所有的柱体
然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共同特征,尝试将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地概括为元素,认识集合是有元素组成的总合,促进学生明确集合的数学概念,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让学生逐步养成运用数学思维和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探究集合中元素具有的各种特性,首先指引学生认识集合中元素具有的确定性,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引领学生思考班级内所有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又或者班级内所有高个子的同学构成一个集合,引领学生对比分析两种说法是否成立,从而让学生了解给定集合的确定性。然后教师需要指引学生认识元素中集合具有的互异性,通过给定集合中互不相同的元素。教师可以积极引用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如不同颜色信号灯组成集合,元素个数为三个,其中不同元素代表意义不同,只能算作一个,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集合中元素不能够重复出现。然后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直观的数学例子,指导学生认识集合中元素具有的无序性,强化学生对集合元素特性的理解,让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相等的具体条件,深化学生对数学核心知识的理解。
(二)提炼数学核心概念,创设数学探索情境
教师需要积极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本质,学生提炼本单元的数学教学核心概念,创设适宜的数学探索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同时教师需要积极引领学生探究本单元的数学教学主线,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发展,还可以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探索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深入讲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真实典型的数学命题引入生活中真实生动的教学实例,引领学生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指导学生通过本单元的深入学习,掌握如何利用数学工具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数学结论,提高数学交流探讨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能力。比如教师设计地球有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应用通俗易懂语言详细阐述充分、必要的具体含义,如充分条件表示有这个条件就足够了,必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缺少就不成立。教师可以积极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命题是否成立:
(1)若m=-2,则㎡=4。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4)如果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带领学生对典型实例进行细致讲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充要条件之间的具体意义,引领学生逐步认识性质定理、判定定理、数学定义等各种定理、定义与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引领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然后教师需要生动细致地讲解命题的逻辑关系,重点培养学生对充要条件的判断能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还让学生可以利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找出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变量的值,掌握求取参数范围的数学探究技巧。并且教师锻炼学生利用常用逻辑用语准确描述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提升数学表达技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巧用数学问题驱动,提高数学应用技能
教师应当秉承创新教学思想,积极结合高考教学题型变化,设计开放性的数学教学问题,引领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多样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取长补短,深入挖掘出题目蕴含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还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技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索学习的成就感。
例如,教师深入讲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数学知识时,积极引入学生已知的数学实例,让学生形象认识全称量词的具体意义,理解存在量词的数学概念。教师积极引入陈述性的命题,引领学生判断命题真假,并引领学生分析陈述句中含有的量词,比如:
(1)所有无理数的平方依然是无理数
(2)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3)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4)任何平行四边形对角线都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提取命题中所包含的量词,锻炼学生能够将自然描述的语句转化为运用标准全称量词以及存在量词形式的数学逻辑语句,引领学生结合已掌握的数学定语、公式,积极判断命题中的量词是否成立。然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结合丰富实例,分析全称量词的表述方式,了解常见的全称量词短语,正确认识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指导学生准确判断全称量词命题的真假。然后教师结合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如何运用全称量词命题、存在量词命题的判断,找出其中变量关系,并确定变量的值,掌握求取参数的正确范围。并且教师积极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教学作业,重点关注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的思维表达,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判断命题真假性的数学方法。然后教师需要利用数学教学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入数学探究,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技巧,助力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探索反思技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数学学习意识。不仅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观察和概括能力,还可以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全称量词的数学意义和应用技巧。
总而言之,新高考教学改革带来了数学教学模式变化,教师需要积极分析新高考教学理念转变,积极摒弃传统单一的高中数学教学授课方式,深入分析新高考背景下数学教学变化。然后教师应当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育课堂,积极带领学生提炼数学课程核心概念,创设数学探索实践教学情景,巧妙运用数学问题,驱动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数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芳松.探析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考试周刊,2020(41):81-82.
[2]邓文富.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及教学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1.
[3]马熹茜.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技资讯,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