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渐熏染 价值巧引领 ——浅述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主题课堂实践举要

摘要 【摘要】内容摘要:本课程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本文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六年级历史题材为例,结合实践学习,做了一些初浅的梳理,以期引导学生“情思在预学徜徉萌生”、“精神在故事链接闪光”、“价值在有的放矢中默化”,“内涵在合作探究中开花”,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DOI
作者柴少曼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 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1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文化渐熏染  价值巧引领——浅述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主题课堂实践举要 

 柴少曼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      

内容摘要:本课程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本文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六年级历史题材为例,结合实践学习,做了一些初浅的梳理,以期引导学生“情思在预学徜徉萌生”、“精神在故事链接闪光”、“价值在有的放矢中默化”,“内涵在合作探究中开花”,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童心浸润  文化熏染  价值引领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华族的生命命脉,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本课程提倡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传统文化的内涵往往也散落于浩瀚的历史文化题材之中,回顾历史,为的是以史为鉴,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完善自我,润泽童心。

然而,目前历史题材的家常课依然困惑重重:一是事件年代久远,难以贴近学生;二是教材史文繁多,容量大难取舍;三是呈现手法浅表化,缺少触动心灵的体验感……历史文化背后的价值提取,文化熏陶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背后承载着的精神密码需要解锁,那么,壮阔的史实久远繁复怎么精选,尘封的事件人物如何鲜活展示,时代的少年如何穿越历史长河,真正获得华夏民族精神的滋养。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六年级历史题材为例,结合实践学习,做了一些初浅的梳理,以期抛砖引玉。

一、情思在预学徜徉中萌生

历史类的题材,因为与学生生活时代相去久远,学生学习的预热时间必不可少。在课未始之前,尝试去真正了解学生的内需:从这个“话题”出发,你最渴望解决、了解、好奇的是什么?那么,就此话题展开的预学活动——学生在搜集、查找、采访、阅读的过程,已是调动情感、启发思考、实践探索的过程。这是为课堂的分享学习打下良性体验提升的最重要基石。因为学生对话题、事件、人物由陌生慢慢走向了解,这是逐步亲近的过程,也为接下去事件、人物背后的精神文化意蕴产生共鸣打下基础。

(一)预学搜集,启动情思

儿童立场的德育观,充分相信孩子的无限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设计。离孩子太遥远传统文化,课前参与是提前预热。孩子是活动资源的提供者。以往是教师指令,孩子配合。尝试在了解中为着这个目标,询问孩子,你可以提供哪些资源,可以是发生的故事、相关照片、图片、实物,挖掘鲜活动态、即时真实的资源,为课堂活动服务。

【案例1】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下《我们爱和平》(预学单部分)

探索学习三:在百度搜索战争下最让你触目惊心的一张儿童照片,发送老师。如果能查找到照片背后的故事就太棒了。

例:百度输入关键字:战争下的儿童照片,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

照片背后的故事:(可以仔细观察照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真实故事直接把故事内容记载下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上例教师高明之处在于,将孩子预学收集的照片制作到上课的课件,孩子们寻找到素材远比老师查找的更丰富、更震撼。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搜集时,已经历了一次探究学习,而上课活动是把这些习得内化后的分享,以及与同伴、老师交流后碰撞后再一次全面提升。因为孩子已调动了情绪,引发了思考,有了更深的触动与体悟。

(二)预学范示,精准指向

一份优质的预学单往往蕴含教师的巧思。网络资源浩瀚繁多,很多学生照搬照抄,课上分享便没有重点,浪费时间冲淡情感,由此,搜集资料里,学生更需要学习怎精简删选处理。

【案例2】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下《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预学单部分)

1.查阅你最感兴趣科学家的故事(文字、视频),了解背后的科学精神。

查阅资料后,并请梳理概括,比如:

1—2句话介绍科学故事:我在二年级时学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我最佩服(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细节、一个数据……):他小时候就很好奇,会问题;我渴望学习:张衡的好奇善思   

上述预学单的范示,精要简明,直接引导孩子怎么梳理资源,怎么整理提炼,这为课堂有效的分享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神在故事链接闪光

人生来喜欢听故事,又创造着自己的故事。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的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当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正是教育悄悄地走进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一)故事讲述,指导有法。

笔者在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发现,古代科学家的成就百度一下都明白,但是这节课的精神内核在哪里,让当代孩子只是记住那些伟大的发现发明,知道那些闪光的名字吗?当然不是。除了一份民族自豪,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伟大科学家身上去继承精神基因、价值取向,而这些精神密码往往散落于他的言行故事之中。

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板块:“科学故事,领悟科学精神”。试教时,发现学生在请述故事时要么读一长篇故事,要么一句话了事,不得章法。笔者改进了预学单,作了【案例2】中的范例“故事概述+细节佩服+精神梳理”三段式的呈现。学生当有了简约的范例,有了明确精准指向,让学生搜集有章法,思考程序化,课堂分享果然更加精要出彩。

(二)挖掘意蕴,启迪思考

故事之所以成为最好的教育手法。是因为故事背后的意味深长,有些点明,有些朦胧,有些直白,有些隐含。这正是故事导行的魅力。故事里有共性的发现,也有个性的解读。这就让学生与故事背后的内韵悄然起了看不见的化学作用。

1.个性解读:比如《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在孩子们请述故事交流后,请孩子们自己发现梳理科学精神,往往一个故事中,孩子们发现了很多可贵的科学故事,孩子自己书写在“脚印”的板贴上:善于观察、不耻下问、刻苦钻研、求实严谨、尝试探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怕牺牲、团结合作、继承发扬、为民造福……   

2.猜想启思:再如《我们爱和平》一课,老师先出示一张照片:猜猜这个孩子在做什么?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然后再出示真实故事录音,情感受到强烈冲击:她不是在玩,她是在思念自己战火中失去生命的母亲。从而让孩子了解战争的惨烈……

3.对比反思:孩子们分享“战争中的儿童”,自己收集照片背后的故事,因为是亲历者,走进故事中,带着情感,代入感强,孩子对战争中儿童报以深切的同情,强烈对比中,无比珍惜自己所处环境,可以安心学习、开心生活就是幸运。

这样的故事搜集,整理、分享、梳理,一步步让孩子真正走进故事背后带来启迪更为深远,一切自然无痕,水到渠成。

三、价值在有的放矢中默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杜威说,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让孩子在自我思考中,人类文明、传统精华的熏染中,慢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精选图像,点评引导

《我们爱和平》一课,讲的虽然是世界历史中,但依然蕴含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和”为贵,善良勇敢等民族密码。第一次试教,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列举数据后,选择假期热映的“长津湖战役”,让孩子感受战争的残酷。然后,孩子们聊的更多的是战争中我志愿军战士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怎样以少胜多等,然而放在这一课《我们爱和平》的价值引领中,显然是走偏了,此课对孩子的精神熏染是:战争的残酷,战胜方与战败方者付出惨痛代价。于是,最后的展示,改进如下——

【案例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下《我们爱和平》(了解战争残酷片段)

1.(语音配音:介绍长津湖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艰难困苦得条件下作战,这是怎样的条件下呢?

2.是啊,我们的武器比不过他们,物资也极度困乏。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们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你们知道在这场战役中我们有多少损失吗?生汇报。

3.这还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就造成了这么多损失,你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又有多少损失吗?生汇报。

4.同学们你们看(出示两国领导人敬礼、在墓地默哀的场景)

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相互交流。

1:无论是我军还是美军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2:战争是残酷的,这场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司令员们都心痛不已。

5.小结:同学们,战争从来没有输赢,只有被伤害的人们,只有惨痛的代价。

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是军人,是战士,可是他们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的儿子,是丈夫、是兄弟,亲人……

同学们,请记住这些可爱的人。(出示图片和配乐)战争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苦难,我们不要战争,我们爱和平。(板书课题:我们爱和平)

  上例改进一:点评引导,强调了双方损失的惨重,目标清晰;改进二,新增两方将领分别向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致哀,在哀思的音乐声中,情感推向高潮,孩子们豁然发现——原来战争从来没有赢家,只有伤痛,只有苦难,和平的种子就这样悄然种下……

(二)巧妙追问,价值默化

历史题材,往往少不了音乐、视频的选用,精选视频给学生以感观刺激,全身心浸染当时场景,但更需要教师将音像资源与话题精神内韵紧紧融合,有的放矢,精准提问,巧妙追问,共情助推,饱满提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一课中,指向目标是世界文化的多元,潜藏在衣食住行及歌舞之中。在舞蹈板块中,老师最后精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火的《只此青绿》。在孩子们欣赏了舞蹈后,老师追问:“你在哪里看到过,你的感受?”于是,孩子们聊到舞蹈的由来——《千里江山图》、聊到色彩的清雅,服饰的优雅,舞蹈的柔中带刚……老师最后引导孩子去了解传统舞蹈与民族精神的高度契合:中华民族含蓄婉约中大气厚重,千年不屈不挠,责任担当……这份价值引领解读就让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悄然渗染到孩子心中……于是,那些会举一反三的孩子,是不是往后在欣赏舞蹈、看剧中会去琢磨内在的精神内核呢……

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五千年的民族精髓、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需要一线思政教师、道德与法治老师智慧解码。从儿童角度出发,调动学生感官,身心沉浸到历史长河某个瞬间,去感同深受,通过预学共历、故事链接、声像传导、合作探究、慧心点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无痕地融入课堂的深度体验中,熏陶情感、熏染文化,在学生心中悄然播下国家意识的种子,获得华夏民族精神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

[2]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课程教材.教法,2018(08);11-20

.[3]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37

[4]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