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策略探究

摘要 【摘要】摘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品德塑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表示,有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放在更显著位置,在学生内心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树立美德。教师作为引路人与执行者,要从学生自身立场与生活实际出发,秉持服务生命的原则,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的道德困惑,立足我们的文化底蕴,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学,引导学生立德树人。
DOI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 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19(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策略探究

赵君方 周景芳

 新乡市第二十二中学  453000

摘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品德塑造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表示,有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放在更显著位置,在学生内心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树立美德。教师作为引路人与执行者,要从学生自身立场与生活实际出发,秉持服务生命的原则,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的道德困惑,立足我们的文化底蕴,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学,引导学生立德树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品德修养 初中政治课堂

在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美德,塑造灵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手段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拘泥于知识传授,还要让学生完成品德塑造,并让品德发展成为学生良好生活的一部分,本文结合具体实际,就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手段进行策略探究。

一、从学生立场出发进行德育教学

组织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若想塑造学生品德,锻炼学生自身能力,砥砺意志,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学生的自身立场出发。德育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出发,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学习与思考中有其收获。从关键入手,实际解决学生的道德需求,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以学生的情绪变化为例,糟糕的情绪往往会让学生做出异于平时的举动,表现为冲动,聒噪、冒犯他人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的主人》这一章节系统的指导了学生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或在校的其他时间段内,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两个匿名信箱,一个为“情绪万花筒”,另一个为“情绪垃圾桶”,当学生遇到焦躁难解的问题时,或是遇到身心愉悦的事情时,可以匿名投入信箱,教师可以从中随机抽出小纸条,其他学生可以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是与他人愉快的经历共鸣,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身情绪。以这样的手段增强课堂互动率,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自我管理和互帮互助,学会价值认同。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德育教学

言不由心,身不立行是很多学生的普遍问题。明明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很难转化为道德品质,学生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表达出高尚的思想和节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只说不做,行为与理论脱节。因此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德育的塑造作用,更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交环境,开展真实的德育教学,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效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学校与老师通常要求学生遇到老师要问好,要尊重长辈,但实际教学成果却收效甚微。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中的内容就系统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道德与礼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积威慎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生活中遇到学生的问好也只表现出收到,或者干脆忽略,这就与对学生的教导背道而驰,脱离实际,又怎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因此教师教学既要立足实际,也要身体力行,在课堂教学上要维持好课堂秩序,保持教师威严,但也要尊重学生,让他们在生活中保持礼貌与微笑,遇到学生问候要积极还礼,身体力行,发挥好榜样作用,学生眼见即所学,才能真心认同所学知识,真正树立良好的品德。

三、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教师开展德育教学,要立足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以及民族智慧,利用流传的谚语故事、诗词歌赋辅助教学活动的展开,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接受文化传承与洗礼的同时找准人生方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是非观。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若学生学富五车却不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又如何使其具备高尚品德。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怀有真情实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让学生认可课堂。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这一章节中,阐述了我们的文化历史以及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教师教学时要立足课本,立足传统文化,相互补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传统文化故事,利用其中的德育因子,塑造学生的品德,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支持品德。

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不放于首位,但是对学生的德育塑造必须要重视,例如中华民族的脊梁不一定是学识渊博的人,但一定是品德高尚的人。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重心要更多倾斜在德育素质的培养方面,不能片面追求成绩,一叶障目。要立足于实际深挖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切实解决学生的德育需求,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参考文献

[1]王胜利.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 读与写,2021,18(1):34.

[2]牟清俊.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之我见[J]. 魅力中国,2020(35):91.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