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颜谷珊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时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而游戏则是每个孩子都特别感兴趣的。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便是生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体验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在游戏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细心观察与适时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游戏;幼儿发展;观察;指导
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在给幼儿有自主游戏机会的前提,是要有一切利于幼儿游戏活动的物质环境准备和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幼儿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当做到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在这个游戏中的兴趣点和非兴趣点,了解幼儿是否需要这样的物质投放,了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更好完善幼儿的下一次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及时观察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进行适时的指导。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各方面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幼儿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可以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应当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并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维持幼儿的兴趣,尽量不让幼儿磨灭对此游戏的兴趣。3-6岁孩子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是要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想要做的事情却是很在行的。在游戏开展之前,确切的了解到幼儿的兴趣点,即可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各方面发展,也可以帮助教师为接下来的相关活动奠定基础。
把情境代入到游戏中也是激发幼儿对游戏兴趣的方式之一。创设幼儿在游戏中的情节和环境,让情境使幼儿产生兴趣,让兴趣使幼儿融入情境,可见情境和兴趣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幼儿是社会独立的个体,结合情境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交往规则、行为规则等,也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在游戏的情境中不断学习社会生活技巧。[1]幼儿可以在游戏里观察和模仿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幼儿的社会性因此便成长起来。当把“大灰狼来了”这一情境代入到游戏中时,幼儿会立刻反应到“大灰狼”是可怕的、凶猛的,是需要躲避的;当幼儿在过家家时,幼儿会自然的知道需要化妆的是妈妈,在家做饭做家务的也是妈妈。这些都是幼儿对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事物的体现。情境的代入也能让幼儿得到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到的满足感,例如平时在家里,自己是没有机会能够进入到厨房切菜做饭的;出门在外也没有机会能够当上收银员,感受着收银抽屉的一开一合;更加没有机会能够去到森林里,感受大灰狼大狮子的可怕。
幼儿在参与游戏前,也会先观察材料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很多时候游戏还没有开始之前,幼儿的目光便会不断的搜寻有没有自己认识的、会玩的、想玩的,注意力也已经不在老师的身上了。因此激发幼儿的兴趣,也需要注意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该年龄段的幼儿,是否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活动的主题,并尽可能的满足幼儿的需求,从多方面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让游戏属于幼儿,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当发现材料的投放出现不适合的情况时,应及时的给予更换,补救这一次游戏,并为下一次游戏做充足的准备。幼儿是参与游戏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者应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想法,多多听听幼儿对材料的意见,并结合幼儿的实际对材料的去留增减开展工作。
二、游戏中教师细心观察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幼儿园里,除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接触,还有与教师之间的接触,而教师也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幼儿的人,所以在游戏中,教师的细致观察极其重要。幼儿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该幼儿的心理活动,即便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也需要在教师的观察下进行。如果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观察到幼儿的表现与反映,那么教师将无法得到该活动带来的反馈,也无法清楚的了解到幼儿最需要的是什么,也没办法让幼儿得到更好的提升与发展。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活动指导,提升幼儿在该方面的能力。
《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指导幼儿对自己的游戏制定计划,想玩什么、先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等等,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游戏,使之能够利用游戏得到能力的提升。避免幼儿面对游戏手足无措,也避免幼儿在犹豫不决中消极等待以及浪费时间。
以观察的方法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以便作出合理、适当的指导。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进行整体观察,看看幼儿的反应是否是积极主动的,得到了整体的反馈之后可以进行部分观察,观察幼儿的安全和当下的状态。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让幼儿跟教师有相同的话题,让幼儿迅速地把师生关系转换为好朋友的关系,参与到游戏中,拉近与幼儿的距离。以游戏的口吻来指导幼儿、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游戏的互动,帮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游戏当中,使幼儿更好地解决问题。只认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先天的条件;若要让幼儿得到更多的更好的发展,便需要教师有效的、及时的、适当的干预。
随意的观察、盲目的干预,其实却会阻挡了幼儿成长的道路。通过观察幼儿后应该知道,幼儿的问题是什么?该不该进行干预?如何有效的干预?教师不能为了指导而指导、为了干预而干预。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更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著名的幼儿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激发幼儿兴趣是前提,观察幼儿游戏是必须,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是重点,即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不同而导致累积的经验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存在着水平上下不一的情况。教师不应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位幼儿,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每位幼儿的习惯与水平,当问题或困难出现时可以给予幼儿帮助。例如在日常交流中,当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并且清楚地发音、讲话时,有少许幼儿还处于发音不清晰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的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正面引导并积极鼓励幼儿,而非置之不理、顺其自然。[2]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创造相同的表现机会。
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在游戏中鼓励幼儿主动发表意见,让每位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游戏中展现自己。通过幼儿游戏的观察,可以更加准确有效的为往后的游戏做准备,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水平,帮助幼儿个体发展的需求,提高幼儿个体能力的发展。如一位平时不太愿意跟他人接触的幼儿在“小超市”里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时,教师可以悄悄的走到幼儿旁边,询问“小超市”里物品的价格,或者是给幼儿一些小难题,“我的钱不够了,可以便宜一些吗?”在鼓励幼儿进入到活动的同时再一次激发幼儿的兴趣,“谢谢好心的你,我下一次还会来你这里买东西的。”在下一次活动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该幼儿是否有进入到活动中,并再一次向幼儿“买东西”。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