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潜望镜的探秘之旅

摘要 【摘要】
DOI
作者薛春英
出处《中国教师》2023年11月第21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2023-11-12(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我们和潜望镜的探秘之旅

薛春英

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邮编312025

 

一、活动缘起

新学期开学了,浙光幼儿园大二班的孩子们超级想念建构室,于是老师就带领他们到建构专用室玩搭建游戏。这时候,昊昊过来跟老师说:“睿睿把积木丢到天花板上面去了!”老师问:“丢到了哪个位置?”睿睿不好意思地说:“好像是在那里,我也没有看到,就听到上面咚的一声。对不起,我不该丢积木的。”

老师:“明白道理了我们原谅你,那我们想办法把它拿下来好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积木的位置呢?”孩子们议论纷纷。

科科:我们可以用梯子爬上去看。

小雨:我怕高,可以用长长的望远镜望一望呀!

睿睿:无人机飞上去,我知道陈老师有无人机。

JO:用蹦床跳起来看。

涵涵:用钩子钩下来,也可以用棒划下来。

小娜:用声波震动下来。

……

老师鼓励幼儿一一进行尝试:怕高的孩子不喜欢使用梯子;无人机的办法被陈老师以空间太小为由驳回了;电扇根本吹不到天花板上;音箱的声波震动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蹦床跳不那么高;幼儿园里没有找到合适的钩子和棒子来划钩积木;尝试了用教室里的小望远镜,也没能看到积木。

这时候,小雨说我们的望远镜太短了,潜水艇里的望远镜是很长的,我们可以找个长的望远镜,也可以自己做。老师问:哦,那长长的望远镜怎么做呢?就这样,我们开启了制作潜望镜的探秘之旅。

二、内容与过程

探秘之一:制作望远镜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孩子们说的望远镜就是潜望镜。关于潜望镜孩子们已有的一些经验是什么?想知道哪些关于潜望镜的知识呢?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展开讨论,并做了一番调查。在聊天和调查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潜望镜的原有经验、兴趣点各不相同。通过自己的调查与介绍,对潜望镜的原有经验缺少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互补。鼓励孩子们制定计划和动手制作,第二天竟然有孩子带来了一个制作好的潜望镜。于是老师让她来介绍制作的材料和过程。

本环节是进行深度探究的准备部分,指导孩子一起罗列关于潜望镜的疑问,并通过讨论和调查,让孩子们画出自己的制作计划,并以图呈现。梳理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的思考,并为后期的制作铺垫理论知识基础。

探秘之二:弯曲的管子怎么才能装上镜子呢?

孩子们从家里收集了各种镜子和管子,分组操作。老师问:我们的镜子怎么才能粘在弯曲的管子里呢?经过之前小伙伴的制作分享,孩子们已经了解到直接把镜子放进弯管很难固定,说要在弯曲的管子上戳个洞。

幼儿自由组队,尝试制作,但新问题又出现了,PVC管太硬了,根本开不了洞。孩子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去寻求木工坊老师的帮忙,一起用锯子为管子开口。

潜望镜终于出来了马上有孩子发现自己的潜望镜望只能看到一点点。老师反问:怎样才能看到更多呢?

幼儿:肯定是弯管的洞锯太大了,镜子根本盖不住孩子们想了两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再加一面镜子,把洞封住。第二个办法是小镜子换成大镜子,把洞封住。

幼儿:还是跟原来一样呀,只能看到一点点,而且加上去的这面小镜子根本没有用,一点也看不到

教师:为什么贴在同一排的两面镜子,一面能看到,另一面却看不到?

幼儿:照不出来的这面镜子放的太外面了位置不对,所以照不到。

教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镜子看到的更多?

教师引导幼儿用移动镜子的位置寻找最佳角度。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了“能不能照到东西跟锯开的洞太大没有直接关系和镜子固定的角度有关这个结论。他们在照镜子的过程中,对镜子成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生发进一步的探究,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动手、想象、判断等能力,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将使幼儿受益终生。

探秘之三:用潜望镜可以看到地下管道吗?             

经过努力,孩子们的潜望镜终于做好了,他们兴奋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寻找天花板上的积木。几次调整方法尝试后终于看到了积木。大家欢呼起来。这一次成功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

孩子们想要用潜望镜去看看幼儿园里平时直接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幼儿园高高的围墙外有什么、能看清地下管道吗……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潜望镜的作用,获得了新经验,又运用到新的探索中,使得探究活动不断深入,经验不断得以链接,有效推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比如,孩子们说:看到地下管道里乌漆麻黑的,但还是能发现地下管子的颜色是蓝色的。这时候,老师继续追问:地下管道里这么暗,有什么办法让潜望镜在地下管道里也看得一清二楚呢?孩子们说需要光,给潜望镜安装上手电筒……于是改良版的潜望镜就诞生了。

三、分析与反思

(一)价值判断为项目确立明方向

本项目源于幼儿在搭建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引发了关注,教师通过观察、幼儿讨论会等方式从幼儿的原有经验入手,通过一一尝试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教师从“项目内容、发展价值、资源支持”三个维度对“制作潜望镜”进行了价值判断,项目由此拉开帷幕。

(二)策略支持推项目实施更深入

  1. 分解目标,实现化难为易

制作潜望镜这个项目确立以后,教师将核心任务分解为“前期材料准备”、“弯管的切割制作”、“镜子的组装”、“用潜望镜寻找”这几个小任务,再根据核心任务和分解任务匹配适宜的探究方式,把难题化简。小任务的预设让项目活动层层推进,细节可视化清晰。

  1. 专业引领,进行科学指导

偶发事件中想要把积木拿下来,就要准确知道被丢在了哪个位置。教师就是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组织幼儿召开讨论会议,而教师本身作出了适当退位,相信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各种办法解决问题。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多多思考如何解决突发意外,支持他们同伴互动。

  1. 问题驱动,推进深度学习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说:“除非……生活密切地和明显地涉及到他(儿童)自己或者他的家庭和朋友的幸福,其他各种事务很难进入到他的经验里。”如何在项目中引发幼儿深度学习,让项目活动能够深入推进,几个驱动性问题是激发幼儿探究内在动机的关键。比如“镜子怎么才能粘在弯曲的管子里面?”“怎么会看不见呢?”“什么办法可以让潜望镜在地下管道里也看得一清二楚?”等等,这些问题成功引发幼儿主动思考,并寻找原因。教师在活动中的适当退位并非“放羊式”,而是以“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变“指手画脚”为“出谋划策”。

  (三)作品体验项目评价多维度

幼儿积极主动探究的状态是他们深度学习的前提;幼儿遇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与同伴和老师进行协商、合作,这是幼儿深度学习持续推进的保障;我们支持“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他们的绘画、统计、表征生动地向我们展示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在遇到新的问题时,通过讨论会议、同伴合作等方式,助推幼儿高阶思维的不断发展。当最后幼儿拿着自制潜望镜在园内探究时,我们可以从其情绪状态、合作交流、多元表征、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中看见幼儿的深度学习,同时也可以从这些维度进行分析评价他们深度学习的效果,促进项目活动的改进和完善。

浙光幼儿园一直以“儿童立场、快乐体验、多元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努力让其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活动中,教师运用驱动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与行动,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同时,老师的发展也看得见,因为教师表现为更加注重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声音,赋予幼儿更多的权利和职责,项目活动能带给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体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