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马清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
摘要: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语文学科本身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重任,同样起着学习和宣传文化的作用。因此,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使用水平,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自觉担负起传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实践探索
引言
民族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是一代又一代智慧文人的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以及在更多课程中的渗透越来越受到关注,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文化素养以及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校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一些传统文化层面的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大量的国学经典,以及精美诗词加以诵读与掌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思路,增加语文知识储备量,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朗读和吟诵优美的传统文化词语、片段等,内化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文字素材,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
事实上,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活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虽然社会时代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基本真理,仍旧与人们当今的生活相适应。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提升自身对于对错、美与丑的判断能力;了解祖先的事迹与精神,并不断规范自身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使学生的精神、意志,都能够得到更好地磨练。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础语文水平
在人类的语言体系中,汉语是最美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不仅源于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具有强大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风格和中华民族的气节。作为中国文字符号体系的汉字,它是“现代社会文明继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它主要是一个象征性的文本,模仿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因此,具有鲜明的图标特征,以及丰富的历史内涵,包括“山”“日”“月”“人”等。虽然在中国古代所运用的汉语语法中,与现在日常所学习的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通过仔细的研究可以发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中也蕴含着相同之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精心编著的,但由于小学生文化水平有限、认知能力不够,一些内容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包括许多道德、礼仪、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文字语言,还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科学进行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感和依恋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者作用,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不同性格特征给予其不同的方法指导,科学进行因材施教。
(三)创情境,领悟传统文化因素
古诗这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因其与我们当今生活距离久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验诗境、感悟诗情,努力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应把自己置身于当时年代中,简简单单地进行沟通理解,真真切切地同古人谈心,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
(四)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民俗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在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古人为了纪念某件事或某个人,会将那一天定为纪念日,这就是传统节日的由来。小学生对很多传统节日十分熟悉,因此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五)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只在理论知识上下功夫,还需要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在实践中见真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相同的道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多样性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与文化园、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游览,体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在游览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游后感,分享自己的游览见闻。
(六)多载体教学:深度拓展传统文化
学生单纯依赖课堂时间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运用各式各样的平台充实自己,多方位汲取营养。第一,课外书籍。课外书籍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课下时间充裕的话,经典名著等优秀作品那便是学生的能量补充站。通过开展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方式,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口头表述等方式传达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第二,实地参观。眼见为实,小学生的直观性特点比较强,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去看看优秀文化的真实缩影。让学生看到实物,通过文字以及讲解员的介绍更加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主题活动。学生最喜欢课堂活动了,课前两分钟组织学生参与成语接龙、猜谜语的游戏,在玩游戏时,让学生记忆更多的成语;在猜谜语时体会谜语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深远意义,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吴东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汉字文化,2020(19):107-109.
[2]杨英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亚太教育2020(18):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