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往偏向于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实现我国对于新时代人才的期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在教育方面不再只追求理论式教学,开展加强了自身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以实践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由于该课程发展时间较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理论学科的教
DOI
出处《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2期
出版日期2023-05-26(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肉孜完古力·比拉

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往偏向于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实现我国对于新时代人才的期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在教育方面不再只追求理论式教学,开展加强了自身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以实践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由于该课程发展时间较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变,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理论学科的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融合,导致这两种课程之间产生分裂,无法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初中教育的角度出发,对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策略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学科融合;实践

【正文】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各个理论课程都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形成历史悠久,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传统的课程教学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社会竞争的加剧,传统课程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我国丰富了自身对于人才的定义,对于学生以及教育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学科课程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了拓展和丰富。但教育内容的增强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所占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旨在通过实践与课程的融合进行教学课程的改革、拓展学生的视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接下来,本文将在分析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特点以及进行学科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方式进行探讨。

一、分析初中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特点以及与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概括为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而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在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体现了活动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经验性的特点,是一种偏向于经验性的课程,打破了其他课程的界限,主要是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需要、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尤为注重实践性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摒弃了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的获得作为直接目的,更为注重实践学习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方式。但这一学习方式和特点都需要充足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会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丧失其原本的教育意义。而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意义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为实践学习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的融合,是提高课程教育意义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意义的方式。

二、探究初中实践活动课教学进行学科融合的实践策略

2.1寻找学科共同特点,确定融合方向

课程之间的共同点,是学科融合的最佳切入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之上,加强自身对于其他课程教学理论的认识,从中寻找双方之间的共同特点,将其作为彼此课程融合的切入点,打开彼此之间的融合途径。接着再从共同点出发,根据特点进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余学科融合的方向,推动彼此学科融合的发展。

比如在思想政治课程与综合实际活动课程的融合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对于思政学科的认识,理清该课程的教育内容,例如思政课程注重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品德的塑造,进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思政学科的融合。同时教师可以从这一共同点出发,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的融合方向,以此推动课程之间的深入融合。

2.2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奠定融合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实践性学习活动是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但其他的学科则是以理论式的教学为主,彼此在教学方法上有着一定的不同,这为两者的融合增加了困难。因此,要想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首先是改变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随着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及实践能力的重视,实践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科也随着教育的改革,开始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当中。而这恰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其余学科的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实践教学方式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原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的丰富。同时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特点,将不同学科之间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融合,在保障各学科教学效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作用,从而为活动课程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奠定基础。

2.3树立共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融合

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素。教师在推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科的融合过程中,可以从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出发,通过自身对于各个学科的认识确定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上确定彼此之间的融合范围,进而推动活动课与学科的融合进程。

比如语文课程将引导学生领悟先烈精神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此为依据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立一个相同的教学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先烈精神,发挥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作用。同时也能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推动活动课程与学科之间的教学融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意义、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教学作用,还能够以促进各学科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向进行活动课程与学科融合方法的思考,进而推动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忠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6(23).
  2. 陈兰珍.师生在实践活动中同成长[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5).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