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课后服务”的管理策略研究
肖璎
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617067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高质量的教学,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课后教学服务,以实现全面育人的发展目标。小学阶段的课后服务旨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课堂上未掌握的知识点,并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集中答疑,确保学生不会错过任何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作业,减轻在家学习的压力,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和娱乐,广泛发展兴趣爱好,同时减轻家长辅导学生作业的压力。因此,对于当前的小学教育来说,课后服务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对此,本文就基于小学“课后服务”的管理策略作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小学“课后服务”的管理质量的提升,以确保学生真正受益。
关键词:小学;课后服务;管理;策略
一、实施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新模式
(一)学段特色化
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包括兴趣爱好、思维水平、心理特征等。因此,课后服务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段要求,有层次地分年级开展。一到二年级是低段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感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这个阶段的课后服务应突出趣味性和活动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益智类游戏、绘本阅读、自然活动等,乡村地区可以将课堂搬到田野、森林和村庄,城市地区的学生可以到校园附近的公园、草地或景区游玩,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探索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力量。三到四年级是中段学生,心理发展处于特殊的转化和过渡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强烈,拥有充足的精力。在这个阶段,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手工制作、参加体育活动、学习音乐和美术等艺术类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资源,带领学生到革命红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参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五到六年级是高段学生,认知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身心开始走向成熟。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课后服务活动既要有一定挑战性又要有综合性,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整合多学科知识的机会,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篮球、乒乓球、足球等体育活动,小学生航模、编程、人工智能等科创类社团课程也主要面向高学段的学生开展。
(二)个体个性特色化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课后服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发展。在课后作业辅导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对于中等生,教师则应注重辅导他们完成基本的课内作业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而对于后进生,教师应解答他们课堂学习的困惑,并辅导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此外,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级,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形成独属的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表。
二、依托信息技术,为课后服务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为课后服务提供有益补充,实现不同课程、活动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为适应信息教育2.0时代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为课后服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创造更多沟通环境,依托信息技术为课后服务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充分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共享机制,一方面是优质课后服务课程共享,通过统筹课程资源,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正高级教师等名师共同参与到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推送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选择课程免费观看,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健康和谐的课后服务环境。另一方面是打通学校与学校间的屏障,实现以街道或各区为单位的教学资源共享。对于信息化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利用自身信息化的优势,组建课后服务研发团队,参与到课后服务的教学教研中。同时能积极推动薄弱学校资源共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发挥政策执行效果,提高家长和学生满意度。
三、构建多元评价系统,记录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学校课后服务是减负政策的产物,但提倡学校承担看管问题是对教育功能的纠偏。然而,观察发现课后服务未起到这作用。评定学生发展仍以“成绩”为导向,即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此考评制度未改变,导致学校活动以“比赛”为导向,学生压力增大。为使课后服务减负,学校需建立多元评价系统。首先,评价主体应多元,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和同学。结合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面成长。其次,评价方式应多元,学校应该抛弃原来“比赛定标”的评价方式,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在课程的基础学习阶段,测验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否达标时,可以采用试卷测评的方式,或者口头测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测验学生在所学学科上的综合能力时,学校可以举办相应的比赛,但比赛的目的是为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另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同一主题的内容,指导学生现场展示,或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定的过关项目,引导学生作答。在对学生发展力的考察上,学校可以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家长进行访谈,或者发放书面问卷,以期了解家长眼中的学生的变化。另外学校还可以安排教师制定学生成长手册,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最后,评价工具应多元,如大数据技术,提升即时性和实效性。学校可建立“云数据库”,教师利用手机终端评价学生,传入“云数据库”,形成学生素质报告单,为评价学生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总之,学校在对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切记“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的评价方式,力求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每个学生都做出恰当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富裕方晓田.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2(32):13-16.
[2]孟晶,杨宝忠.小学教师对课后服务的认同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1):28-32.
[3]崔晴.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与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8(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