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内外结合学习指导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小学 李永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应用价值很大,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外结合学习很重要。
关键词:语文 课内外结合
语文知识分工具性与阅读性。工具性指拼音、字词、语法,以及各种表达方式,阅读性指那些大量的课文、诗歌、小说、散文、故事等。这些知识学了就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比如平时说话表达得不很准确,那是模仿别人说话的,而学习了语文知识,就进行了自我纠正,逐步规范起来。这涉及到读音、字词和语法。小学生学语法凭语感。如某些方言不合普通话的规则,学了普通话之后就自动正音纠调了。如有个人对某人说,“那天到城里去,我与你弟弟同chuáng。那人大吃一惊,去城里还与我弟弟同床。什么意思?”原来他是说去城里要过一条河。所谓船床不分是也。当他学习普通话后,就结合生活中的方言自觉进行了纠音正调,以后就不闹笑话了。又例有个学生的爷爷与别人说话,经常说“好和与歹呢”,平时不注意,也觉没什么。反正能听懂,就是好与歹的意思。但他在学校里学了语言后,就知道这是用词重复累赘的语病了。当他的爷爷要在老年协会上发言的头天,他就忙帮爷爷纠正这个语病。以上是在读音和语法上课内学习理论,课外运用的结合。又例一词多义是汉语常见的现象。有个外国人学习了八年汉语,就在多义词的运用上过不了关。我们的学生有的对词汇的运用不重视,语文老师便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学生星期天向父亲要钱去旅游,父亲出了一副对子要他读出来并释义。即:“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这学生莫名其妙,父亲就给了一半的钱,以示惩罚。说你什么时候读通了,解释正确了,我再补另一半的钱。这个学生于是对学习语言有了兴趣且十分重视了。当他学了一词多义且还有一字多音的知识后就破解了这副对联的奥妙了。原来“长”字有两个义与音。(1)长度读cháng,(2)生长发育读zhǎng,上联是生长得快,幅度很大的生长,即cháng zhǎng······下联是由短变长了。即zhǎng cháng ······ 他又找到了父亲破解了这副对联,父亲补足了欠的旅游费。从此,这个学生专门用一个本子收集社会上语言表达中的多音多义词。当他再次遇到父亲考他时,他便顺利过关了。如“你给我礼物什么意思?”“没什么只是意思意思。”“这就太不够意思了。”“小意思。”这类一词多义就很有意思。以上是对多音多义字的课内外结合学习。又例:有个学生因病请假,他的请假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班妈妈,我今天突然肚疼,疼得只觉天昏地转,日月无光,必须请假一天,半天都不行,不去医我就要死了。我不能亲自来请假,所以委托某同学带请假条。这个请假条虽合应用文体,但太啰嗦。当他学了应用文的某些格式后,当他再次请假时就这样写到:兹有二年级一班某某。因肚疼厉害,请假一天上医院。此致,写上年月日。既合应用文体又简洁。这就是课文上学的知识运用于课外的结合学习法。又例: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文章,只知道这是他的代表作。要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其人其文,还必须在课外找出他的更多的作品进行阅读。例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文上学到过《飞夺泸定桥》。这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这一场战斗,但为了更多地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就要再找出有关长征的故事或小说来读。有同学就下了这样的功夫。他没有看过电影《金沙江畔》,但他却在图书馆里找到那个剧本。他详细地读了一遍。面对藏族同胞和国民党军官,我军营指导员智斗国军军官,在我军多方面配合下,终于使寨主识破了国军的阴谋。红军得到了藏民热烈拥护。终于顺利地补充了给养,通过了藏人区北上抗日去了。他还找来了《长征故事集》,读到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路同行时,他们必须时刻留心路途中的漏泥陷阱。这样的地方,人马一旦掉进去,就越陷越深,淹没进去了。再怎么留心,还是有个战士掉进去了。这时后面一个战士急忙把随身带的两根竹竿递过去,那战士一手握着一根竹竿,岸上的战士,几人共同往上拖,终于把那个战士救上来了,好险呀!再说哪来那么凑巧的竹竿,原来那位战士在过草地之前,就听当地人说草地的各种情况,最要命的就是漏泥。于是他就多长了个心眼,准备了两根几尺长的竹竿,以备万一,结果,果然用上了。读到这里,他十分佩服那个战士的智慧。这类长征故事他还读了很多,对翻山过草地的情形比一般人了解得多得多。读完后,他又联系自己的现实进行了思考。他想到自己大手大脚地花钱,不知父母挣钱的不容易。革命先辈打天下付出了如此的艰辛和牺牲,自己在生活上吃不得点儿苦,想到这些,惭愧万分,决心改掉坏毛病,学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上是从阅读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又例:学生写作文,也是按单元的类型进行训练的,每一个类型通常也只有一次。要熟练掌握,也必须进行课内外练兵。比如在记叙文写作方面,学了一般记人叙事的写作方法,以及文字体裁的写作方法。教师也教了故事的特点和写法。他对故事创作十分感兴趣。于是决心写成功一篇刊登在学校的文学校刊上。老师讲过故事与小说的区别在于,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体,故事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打动读者。他于是把积累的素材写一则故事。他经过反复修改,终于发表在校园文学刊物上,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他的故事如下:有一个青年,有一天上山去逛遛。他发现草丛中有一个山洞。山壁陡峭。他走了进去。不一会出来了。回家拿来白涂料在墙上打起了广告。说山洞里有世人从未见过的奇观。要买票入内。票价200元一人。他还请了两个人在洞口守着验票入内。由于好奇,终于有一人购票入内了。那人出来后大肆宣传。说真的有一个奇特的景象。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又购票进去了。出来都是大肆宣传。此后几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那人也赚得了不少钱。到了第10天,公安来了两个警察逮捕了那个发起人。大家惊了,这是怎么回事呀?原来有两个便衣公安购票进去看了,就是一块普通石头。他出来时。那人叫他出去宣传,拉一个人购票返回100元。原来是诈骗传销啊!评析:这个故事的写作方法,用了悬念法。先不说破里面的景象,诱导读者往下看。最后画龙点睛。从他的写法上,可以看出他把课堂中的知识活用了,练出了能力。这是写作上的课内外结合。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漫话》海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