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卢佳
德阳市罗江区第二幼儿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受到了教育教学相关部门的重点关注。基于此,幼儿园也要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号召,与时俱进的优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他们健康、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融入;品德教育;有效路径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主、正确的认知观念、思维理念,所以,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社会等都会对他们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稍有不慎,他们的价值观念可能就会“走偏”,这既不利于他们健康、长远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必须要重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诸如:幼儿们的日常活动、节日活动、课堂教学等角度,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判断与认知。基于此,幼儿教师还需将品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熏陶之下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实现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基于日常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师要想高效培养幼儿们的品德,就可以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活动中,通过学生们日常一点一滴的行为,逐步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有效约束他们的行为,还能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从而提升他们整体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教师就可以在日常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在讲故事方面,教师就可以选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卧冰求鲤”、《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这些故事,能让他们逐步理解感恩、孝顺、谦让、兄友弟恭等美好的品质,进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在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过家家》、《跳大绳》、《兔子舞》、《走迷宫》这样的活动中,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他们在游戏中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继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基于节日活动开展品德教育
幼儿教师除了可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在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活动。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风土民情以及道德素养,所以,充分挖掘节日深处的品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们全面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还有利于他们自身修身养性,形成美好的品质,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登高、出游,参与社会实践,既能够让幼儿们切身体会到节日的的寓意,又能让他们了解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尊老爱幼。当学生们的“敬老”意识越来越强,幼儿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去敬老院问候老人,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过程中,幼儿们也能体会到付出、帮助、给予的幸福感,进而成长为富有爱心的优秀少年。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植树节”这一天,组织幼儿们参与植树活动,从而加强他们爱护环境、珍惜花草树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观念。久而久之,这些活动的深层寓意就能逐步在幼儿们的内心生根发芽,助力他们成为更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三、深化家园沟通开展品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为了使品德教育更高效,幼儿教师就必须要深化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全方面的渗透品德教育,给他们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日常的活动范围大多在幼儿园与家庭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进行配合,积极落实“共育”理念,能够使他们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德育内容进行实践、巩固,从而加强他们的记忆,使他们能更好树立道德素养,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使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为了进一步贯彻“共育”理念,幼儿教师就可以积极组织幼儿家长开展家长会、及时在社交平台交流、分享育儿经验以及品德教育的内容、目标,幼儿们的进步与成长、孩子们的近期状态等等。这样一来,不仅幼儿教师能更清楚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实际情况,还能使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孩子的成长。此外,家长与教师的深度沟通,也能使“共育”更加默契,呈现出“1+1>2”的效果,从而使品德教育更具准确,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共育”效果,提升幼儿道德水平。
四、结语
总之,幼儿教师要想高效渗透品德教育,帮助幼儿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融入品德教育,并深挖日常教育内容、节日文化,从而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们在环境的熏陶下,不断强化道德水平、提升人文素养、优化行为规范,进而得到更全面、将康的培养。久而久之,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大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也将得到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佳. 幼儿园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融合研究[J]. 华夏教师, 2022(6):3.
[2]余漫. 素质教育体制下幼儿园品格教育的实施方法[J]. 新一代:理论版, 2022(17):0270-0271.
[3]张继红. 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