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英语教育改革中,大单元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思路。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以课时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目的是通过完整的、分层的单元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单元知识体系,并在大单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其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整体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时候,要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与以往只关注英语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在多维度上设置目标,既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科知识等语言方面的发展,又要促进非语言方面的发展,如文化意识,思维,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1]。此外,教师也不可忽略英语语言的人文功能,除了要为学生创设英语所需的情景外,还应善于挖掘主题和文本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念。
其次,整合性。文本重构是对教科书进行“再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课标》指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创新地运用教材”,即在处理初中英语课本的内容时,要考虑到课本原有的主题、内容、学生的语言水平、篇幅,以及单元教学的整体性[2]。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五点:一是在内部设计时,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学科的语言教学逻辑;二是适当增加和减少教科书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三是对教科书中的任务次序进行了调整,使其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四是细化语言知识点,提高再现率;五是整合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
二、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立足主题,构建单元链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并组织的过程中,大单元教学注重突破教材在学科间或学科内的排列组合,利用任务、项目等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间构建起连接,推动新旧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3]。所以,在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中,强化了单元内容间的关联性,打通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壁垒,凸显了各个单元在教育价值、知识结构上的内在逻辑,以特定的主题为中心,形成单元链,充分发挥主题对英语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统领功能。
例如:《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其中“人与自然”包含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预防”“宇宙探索”等四个子主题。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和八年级下册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为例,可以围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子主题,构建“走近自然”大单元的单元链,将教材中自然单元的主题内涵与具体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形成知识的链接,从而提高了他们应用语言知识表达主题意义的能力。“走近自然”大单元在主题性、语言知识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递进特征,从主题性角度看,从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到对环保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主题意义驱动下的语言知识,从对动物外形与特征的描述,到对山川河流的介绍,再到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提出保护的措施,都是层层递进的。
(二)注重关联,逐步设计
大单元教学的构架依据是贯穿整个单元的线索,也就是以主题为中心进行逐步地设计,并注重实现各个要求之间的关联性,这是实现大单元整体性教学的必经路径。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2“I think that moon cakes are delicious”单元教学为例,首先,教学活动设计必须符合线索要求。线索是设计的标准,也是主线和脉络。在设计 Reading 3 a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课本内容,从 meanings, folk story, activities people do三个方面,让学生对中秋节有个整体、初步的感知印象。通过对中秋节的意义、民间故事以及节日活动方式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描绘出这个节日,并在随后的作文中将中国的传统节庆介绍给外国友人,并回应第一课时端午节的节日活动线索。其次,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教学目标的连贯性与递进性。目标的连贯性,就是在设定各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把“线索”作为“经度”,把“技术培训”作为“纬度”,确保全方位的目标达成。教学目标具有递进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型的特点,注重各课时目标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不同或相同的课型,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思维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以下是对Section A和Section B的第一课时听说课输出环节的活动设计。Section A是关于端午节, B是关于万圣节。教师可以就以下几个问题来讨论这两个节日。1.Where is it popular? 2.When do people celebrate it? 3.What do people do to celebrate it?4.What does the speaker think of it? Section A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容和活动。这个时候,学生还不能流畅地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去认读并模仿这些句子,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对“读”与“说”的能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Section B部分的第一课时,经过Section A部分三个课时的内容导入和 grammar课的语法知识架构,同学们对“I think”这一主题句的理解和运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 Section B部分的第―课时,要避免出现机械性的训练,教师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将输出环节设计成一次讨论,引导学生以自身对西方节日的了解为基础,提出个人的见解,以此来激发其发散思维,拓宽话题的广度。
(三)促进迁移,提升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夯实学生的基础,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Festival”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与外国的节日习俗,感受中国与西方节日的差异,接着教师要求他们回顾小学时所学到的有关节日的祝愿词语,从而启发学生在“感知、归纳、应用”三个主要环节中,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并在其它节日中运用“holiday、 meet、 enjoy”等词汇,加深他们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在了解西方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异同,关注我国传统节日,培养爱国情怀。另外,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有效地拓展新的、已有的知识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模仿英语短作文、进行知识转移、创造、拓宽知识应用范围、加深节日文化内涵,起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长期采用的是以单篇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大单元教学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种方式的不足。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新的学科教育需求,对初中英语大单元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提出几点建设与策略,以期对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