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自然资源,助力“清润”课程实施 ——以园本课程子课程“朵朵棉花”为例

摘要 【摘要】【摘要】本文基于儿童本位,浙光幼儿园在“清丽朗润 和谐发展”的办园理念引领下,我们积极践行“儿童立场、快乐体验、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从呵护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生发适宜活动;支持为重,关注幼儿的探索,促进活动的开展;拓展探究,以生成点为契机,推进活动的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索,捕捉活动中的教育价值,推进活动生发,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DOI
作者黄淑青
出处《教育学文摘》2023年11月第21期
出版日期2023-11-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巧用自然资源,助力清润课程实施

            ——以园本课程子课程朵朵棉花”为例

黄淑青

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幼儿园 312025

【摘要】本文基于儿童本位,浙光幼儿园“清丽朗润  和谐发展”的办园理念引领下,我们积极践行“儿童立场、快乐体验、多元发展”的课程理念从呵护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生发适宜活动;支持为重,关注幼儿的探索,促进活动的开展;拓展探究,以生成点为契机,推进活动的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索,捕捉活动中的教育价值,推进活动生发,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关键词】课程、资源

一、呵护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生发适宜课程活动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突破“舒适圈”,关注每个孩子当时、当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后做出判断,思考和预判该活动可以给予孩子哪些学习和发展机会,获得哪些经验,哪些是当前有价值的,哪些是落在最近发展区的等等,为建构适合课程活动做准备。

(一)分析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1.基于“园本”环境资源的利用

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随着小城市的建设,大型商场兴隆城建成,浙光幼儿园结合园本课程“清润”课程,与兴隆城种植区合作,进行了园本课程之下子课程“朵朵棉花”课程,充分利用了周边的资源。教师将儿童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自然情景中学习”。

2.基于“课程”幼儿发展的需要

结合棉花课程”资源,各班开始探索课程主题的设计与实施,试图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点,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和环境,给予幼儿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棉花饭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主食,但棉花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一颗小小的棉花粒,诱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兴趣因此蔓延出来。支持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尝试在真实的情景中去解决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稻田,让孩子们对稻的感受更加的具象和生动,这也打开了他们体验的真、实、趣。

(二)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课程活动,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与发现

1.观察为先,营造支持性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不再是以预设为主的课程,它是随着幼儿的兴趣、探索逐步形成的。观察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孩子们进行课程走向的时候,给予引导和帮助。当孩子们对黄色的稻谷里面是什么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教师不仅不反对他们将稻谷带回幼儿园,还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办法将稻谷的外壳去掉,有的用剪刀刮、有的用手剥,有的用工具碾,还有的放在水里泡......在这过程中,不再是教师的一味给予,教师是看到孩子的需求后提供支持,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2.征询欲知问题。通过主题谈话的方式了解幼儿对棉花的兴趣点,关于棉花你想知道什么?运用调查表的形式进行亲子调查,了解幼儿对棉花的认识。并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孩子的手脑协调,增强动手能力。另外还鼓励他们带着问题询问爸爸妈妈或农民伯伯,促进亲子关系,帮助幼儿想说、敢说。

二、支持为重,关注幼儿的探索,助力课程实践

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在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棉花与别的植物不一样,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孩子们摸一摸捏一捏亲身体验植物的特别之处,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讨论、尝试、探讨,终于知道了这株特别的植物的名字叫“棉花”,适时的引导和推进,陪同孩子们一起观察讨论,一起寻找答案,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植物的名字更有意义。对于这不期而遇的惊喜,开始了我们的探索之旅……

棉之初识         棉之相知       棉之相恋

(一)棉之初识

刚知道我们要去兴隆城种植棉花的时候,孩子们就讨论开了“棉花要怎么种呢”?通过家园调查,我们知道了棉花的种子方式。孩子们还对棉花是怎么长大的产生呢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展了“棉花的一生”的活动。集体活动我们了解到这是——“棉花”,并了解了它的生长过程及用途,孩子们纷纷介绍着自己的发现,也从书中找了一些相关棉花的知识。

(二)棉之相知

每天轮到值班的孩子都会准时出现在兴隆城的楼顶,一起给棉花施肥、浇水。终于我们的棉花长大了,结了白白的棉花,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

有一天晨间活动的时候略略跟天天在讨论:我摸到棉花里面好像有籽诶。

  新新也附和道:棉花里面真的有硬硬的、刺刺的小东西。

“看,我把籽取出来了”新新说。于是,孩子们都开始了关于棉花籽的讨论。

  点点:棉花籽是水滴形的,很像一粒瓜子。通过对棉花籽的观察,他们很快就联系到了前期知识经验,并且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孩子们能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联系事物的特征开启无限的遐想,体现出来他们对生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和丰富的感受。

那我们的棉花种子还能做什么呢?

终于我们的棉花都成熟了,孩子们从讨论怎么摘,怎么把棉花分离下来讨论,把棉花都采摘了回来。

(三)棉之相恋:棉花浑身都是宝

    1.百变棉花壳

孩子们发现白白的棉花被摘回来后,剩下干的棉花壳在枝头上。

昊昊:老师,我觉得棉花壳也很好看啊,留它在外好孤单呢,我们去把它采回来吧。

婷婷:我早就试过了,采不动。

昊昊:那就带个剪刀把它剪下来。

孩子们把采回来的棉花壳放在桌上自行研究。

2.种子可以榨油、做中药

有人说:棉花可以做成衣服、被子、毛巾、棉签、棉籽可以榨油,可以做蘑菇的培养基。棉壳可以做成插花材料等等。

 棉花探秘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孩子身上蕴含的无限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将问题抛给孩子。教师给予了宽松、自由的氛围,幼儿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自主使用空间、材料。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求助时,教师毫不犹豫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在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了综合能力的深度发展。我们发现,只有真正将探索的主动权交回到孩子手中,孩子才能在活动中主动成长。

(二)环境区域相辅,拓展课程深度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一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条件”。区域活动就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

幼儿在体验过程中获取经验。孩子通过磨一磨,了解了石磨磨粉是需要人多相互配合和石磨的方向来掌控的,棉花通过石磨碾压后变成了粉。制作汤圆时发现了汤圆的大小不一样会影响煮的时间长短,因此他们把汤圆搓成大小一样,而不是形状不一大大小小的汤圆,在此过程中反复进行验证,大了去掉一些,小了增加一点。这些经验非常宝贵,是孩子们自己反复尝试后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比成人的说教来的更加深刻和难忘。

灵动的课堂赋予棉花”以生命,孩子们的热情让“棉花”蕴含的价值不断发酵。以“棉花”为切入点,寻找幼儿感兴趣的的问题而进行深入的探究。当大家发现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询问可以解决那么多问题时,他们的成就感、幸福感就会一直延伸到下一个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开展课程的目标。尊重孩子,基于孩子的课程才更有价值,我们一直在探寻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