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在小学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摘要 【摘要】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在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中,导入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OI
作者刘兴碧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
出版日期2023-08-07(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课堂导入在小学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刘兴碧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谢安镇鸭池九年制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在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中,导入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导入;教学探究

当前教学背景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设置导入课是非常重要的。导入课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建立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导入课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导入课的设计和开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导入课的质量,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

一、导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

导入是指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为学生建立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导入是科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其他媒体和娱乐活动所吸引,导致他们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和投入感。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程中设置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入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动物的分类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打开学生思维。导入课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导入课通常采用提问、问题引导等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从种子长成大树的吗?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来生长?”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建立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往往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导入课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已有的概念或现象,为学生建立起必要的知识框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特性时,教师可以先引入些已知的概念和现象,如我们需要呼吸空气、风是空气的流动等,通过这些引导,能够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空气的特性打下基础。

4.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导入活动,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学习。导入课中常常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听到声音?”通过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导入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有很多适合导入的教学方法,下面将列举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1.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建立起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问学生:“你们见过的物体都有哪些在运动?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有的物体静止不动,有的物体在地上滚动,还有的物体飞在空中,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2.实物展示法。教师通过展示某些实物,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性质、特点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水的特性时,教师可以拿来一瓶水,将其倒入一个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水的形状以及颜色和气味等特点。

3.故事引入法。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动物的适应环境时,可以讲述猫捕鱼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教育意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4.图片展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教学五官时可以展示关于五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找出图片中的眼睛、耳朵、嘴巴等。

三、导入的注意事项

导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导入活动要与本课内容相结合。导入活动应该紧密围绕着本课的主题展开,为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和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导入要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导入时长不宜过长,一般在五分钟左右即可。导入的过程要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导入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时,教师应该通过引导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导入活动应该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通过导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合理的导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建立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因此,导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效率的关键。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导入在课堂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吕长世. 兴趣引导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21(20):141-142.

[2] 陆静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J]. 新课程,2021(47):212.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