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置的"减负增效"
张丽华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西隅小学 362261
摘要: 2021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手段来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双减政策的颁布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位专家学者、教师、家长等都着手探究如何有效落实双减,从而实现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负增效。本文就此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置;减负增效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作业形式单一,教师通常布置抄写重点词句,或是组词造句、填空题、简答题,以及小作文类的作业。传统作业形式一成不变,这些习题设计的出发点仍然是知识点的呈现,而不是让学生从作业中学习到知识的运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其次,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具有随意性,目的性不强,且题型较为单调,多以重复练习为主,缺乏自主性、趣味性。长此以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应付,甚至有的学生形成了抄袭别人作业的不良习惯,这对以后的语文学习造成了阻碍。最后,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过去,多数语文作业的设计都是"一刀切",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设计的作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难度上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造成了"两极分化",使教学陷入困境。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合理规划作业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减负增效策略
(一)布置分层型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双减”政策鼓励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重视不同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个性化作业,减少机械化作业和无效作业。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仍旧没有体现出“双减”政策的要求,作业按照标准化“一刀切”设置,没有考虑到个体学生的特殊性,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这样会使基础差的学生会因为难以完成作业而受到压力,而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这样学生提不起学习积极性,语文作业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双减”政策下应该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班上学生的情况,将他们进行一个大致的划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都能够获得满足感,并且能够通过作业的完成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黄山奇石》一课中,对黄山奇石的描写颇具趣味性,多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仙人指路、仙桃石、猴子观海等描述奇石的段落,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相应的表达技巧。与此同时,笔者发现这门课的形容词也很丰富,比如“翻滚”“高高”“金光闪闪”等,很适合理解运用。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语言组织能力弱、情感表达不足等问题,笔者着重围绕本课的词语理解、修辞方法加以训练,为学生设计了三层作业:基础性作业、技能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以引导学生深入地体悟这些词语和修辞方法对于丰富文章的艺术表达,提升语言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础性作业为:抄写词语,查字典说说词语的意思。
技能性作业为:理解词语意思、造句,或编写一段话。
拓展性作业为: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尝试运用文中描写方法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进行描述。
针对本次作业,笔者认为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而教师面对的是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生个体,所以布置作业时有必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相适宜的作业内容。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感到有学习负担,又满足了他们内在发展的需要,同时使学生个性得到释放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设置生活型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感
语言不仅要在教学中积累,还要在实践中运用,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参与感。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要将其流利顺畅的表达出来,需要不断地实践应用。具体来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枯燥、乏味的作业转变为生动、活泼的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小学语文课堂的许多内容具有创造性、思维性,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生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学习《端午粽》后,教师可以设计“亲子合作”的生活实践型作业——制作粽子,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文化内涵,并在实践中体验浓浓的亲情、增进亲子感情、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三)设置文本再创型作业,提高学生语言构建能力
文本再创型语文课外作业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一种非常有趣且实用性很强的课外作业类型,主要特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语文课堂中所学内容的了解,然后通过结合自身想法或者与之相对应的一些课外书籍,对文章内容以及文章类型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改变再创来完成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
例如:学习完《猎人海力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人物视角对故事进行文本再创:A.读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用不同的口吻讲述给小组成员听,或者分角色和同学演一演。B.根据“猎人海力布”的课文内容,请从以下三种方式(自述、村民们和读者的口吻)任选一种,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创造性复述的练习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文本再创,变换视角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改变故事结构”进行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再创。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的重大改革,此项政策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生减负的根本是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质量减少作业完成时间,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聚焦到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对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等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研究,希望从“双减”政策的背景出发,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优化语文作业设置,以期实现作业教学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宋明晓.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语文作业减负增效实践研究[J]. 读好书, 2021(34):17-18.
[2]仇相荣. 浅谈"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 散文选刊:中旬刊, 2022(1):2.
[3]李松嘉.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的研究[J]. 华夏教师, 2021, 000(03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