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摘要 【摘要】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要求,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朗读教学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日常教学中,“轻朗诵,重理解”的问题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囫囵吞枣,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环境、知识面、理解能力等,设计合理的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DOI
作者刘先勇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出版日期2023-09-11(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刘先勇

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镇中心小学445035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要求,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是朗读教学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日常教学中,“轻朗诵,重理解”的问题依旧存在,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囫囵吞枣,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环境、知识面、理解能力等,设计合理的语文朗读训练,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与沟通工具,语文是学习、了解并发扬中华文化的基础。语文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的一般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较高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朗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一项,通过优秀作品的熏陶和感染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令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自律的行为习惯和高品位的审美,从而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价值

小学语文加强朗读教学,能让学生有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所在,体会语言韵律之美,从而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在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合自身情感,提升语文学习质量。另外,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化魅力,深入体会文化精髓,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小学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价值,对其不够重视,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不能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一方面,很多师生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认为朗读课程不在考试范围之中,开展朗读教学是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朗读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很多学生缺乏练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就导致朗读课程的教学时间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即使偶有开课,教师和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敷衍。

2.2朗读教学氛围不佳

想要获得高质量的朗读教学成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但就当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状况而言,教师并没有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就是缺乏朗读的互动氛围,即教师没有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朗读互动,同时也没有有效组织学生彼此之间进行朗读交流。其次就是缺乏朗读的情感氛围,即教师没有针对朗读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朗读氛围,如背景情境氛围。如此,在朗读学习氛围不佳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便难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效。

2.3忽视学生的差异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容中,往往忽视一些学生真实的观点表达和实际的课堂阅读体验,他们只是在语文阅读教材中为这些学生解释解决相关阅读问题的想法,却完全忽视了每个学生思维的具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综合语言理解能力并不相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一些独立阅读和学习的需求。许多学生对此也有一些独特的个人看法,然而这些看法往往无法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回应、理解和验证,这就会导致学生的个性不能够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显现。

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师生沟通和交流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朗读技能,从而实现朗读的目的。从学生的学习观点来看,多数小学生的自主性较差,无法通过积极的学习方式来寻找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指导方案设计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朗读教学法的作用,使学生在朗读中能够用恰当的语速、情感的表达来充分地反映出朗读的内容。

3.2善于倾听,跟读提醒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在朗读时会出现一字一顿、漏字加字、句末拖音等现象。此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闪光点,并及时给出建议,让学生在鼓励中进步,在阅读中深化体验、深入思考。同时,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倾听学生的朗读时,教师要听出错误、听出优点、听出感情,并进行及时的跟读提醒,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法。当学生沉浸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遵循引领的原则,适当地跟读,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流畅。在跟读时,要注意技巧,语速不宜过快,声音不宜过大,要以参与者的角色加入学生的朗读行列。

3.3做好朗读评价,提升朗读教学成效

为促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朗读学习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朗读评价。通过多元化、针对性的朗读评价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以及在朗读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评价,包括评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发音与情感表达等,以此促使学生正确的、流畅的、富有情感的完成课文朗读。其次,教师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充分的鼓励。即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信心,而不敢大声朗读,此时教师要通过语言上的鼓励或动作上的鼓励促使学生敢于大声朗读,并在大声朗读中发现和改正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学生的其朗读能力,以及不断提升学习质量。最后,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也要积极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朗读评。即教师要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并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以此促使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此,通过多元化的朗读评价,可有效助力学生朗读水平提升,并收获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成效。

3.4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

为了有效增加小学生文本朗读的数量,使小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完成一定量的文本朗读实践,有必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文本朗读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朗读体验研讨会、优秀文章和文学作品介绍、朗读体验交流等活动,增加小学生的文本朗读活动。课外朗读学习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学习成果,讲述自己的朗读体验。这种朗读形式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尽快学习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3.5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朗读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已经取代了教师的传统定位,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对此,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各种合适的办法和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提升朗读技巧,逐渐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和核心素养能力。一般来说,相关的指导方法包括如下几点。第一,教师亲身示范或者是使用音频播放设备进行范读。对于刚开始接触朗读课程不久的学生来说,虽然教师已经传授了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但要将其完全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依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体悟。对此,教师可以自己或是利用音频设备,先进行几次文章范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朗读技巧的运用方式。在完成范读之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发现他们在聆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做出正确的指导和纠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的速度,让朗读训练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第二,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入丰富的感情。在刚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朗读的语调过于单调,缺少节奏起伏,全程充满了机械感,完全无法体现出文章的感情,这样不仅影响到了自己朗读训练的效果,也对周围的听众造成了伤害。对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过程进行纠正和引导,一方面要让他们注意文章中的断句和停顿,通过极有韵律和节奏的朗读方式,充分激发听众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会适当调整自己的语速,根据文章内容加入疑问、感叹、激动或者是哀伤等语气,从而更加良好地展现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感情。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和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

2]毕微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1).

3]杨晓宇.小学语文新课时学习兴趣培养策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11)

  • 相关文献